首席记者高伊洛 通讯员陈志勇 欧阳雯雯 实习生刘紫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每一封烈士家书,背后都有一段壮怀激烈的革命故事,更是英雄内心最柔软地方的生动彰显。
春和景明,今又清明。这盛世,如你所愿。清明前夕,宜昌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再次整理出部分烈士家书,让我们逐一打开,感受字字滚烫、力透纸背、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家书一
男儿有志在四方,为国为民奔波忙,待到他日天地转,朝夕欢聚在一堂。
宜昌第一位共产党员胡敌:
有志男儿,热血践初心
一封遥寄家乡的书信,满腔革命报国的信仰,岁月流转,沧海桑田,斯人已逝,唯一纸家书,字字滚烫。
这封家书的主人胡敌,是宜昌地区第一位共产党员。胡敌出生于宜昌市宜都县杨家坝(现五眼泉镇拖溪村),1916年考入北京政法大学。1919年,经受李大钊、陈独秀等爱国先驱的思想浸润,胡敌逐步接受马列主义,频繁投身于工人运动,于192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胡敌卖掉家中600亩田地,兴办小学,帮助贫困子女,推行文化教育,宣传进步思想。1927年5月8日清晨,时年30岁的胡敌被捕,壮烈牺牲。
1983年12月28日,胡敌女儿胡瑾回忆父亲从事革命活动的手稿上记述——远在北京的胡敌收到妻子的来信:“瑾儿小脸胖嘟嘟的,整天‘呀呀呀’的很可爱……爹知道你偷跑后很恼火,多次催我写信令你速回。”
亲切的文字无不勾起胡敌浓浓的思家之情,但他忍痛回复:“可目前两个厂的工人运动正开展起来,有些工人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我怎能在这时候离开呢?”并慨然赋诗:“男儿有志在四方,为国为民奔波忙,待到他日天地转,朝夕欢聚在一堂!”字里行间映射出对信仰的忠诚,对理想的坚守,同时,流露出对亲人的深深牵挂和柔情。
1986年5月15日,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胡敌为革命烈士。
家书二
父母大人膝下,谨禀者:
男自参军十余年之久,未接家音,不知家中情形如何,甚念,请来信知之。男曾于西历四一年一月寄过一封信,但未送到家即原信退回,不知原故,故以后也没有寄过信。男现在身体很健壮,生活也很好,请不要挂念。
男在日本投降后即到东北,解放东北后即入关。现华北已全部解放,本应回家看一趟,但因部队工作很忙,不能前往,现就要出发南下了,待解放江南全中国胜利后,再回去看吧!
家中弟弟们出门时年纪尚幼,不知道现在的情形如何,请来信知之。来信可寄东北野战军四十七军一三九师四一五团二营转交张国(这是外面的官名)即可。
谨祝
金安 男 八月 现名张国
於清明节寄
来自河北的他,为解放宜昌而牺牲,并安息于此——
跨越73年,一封家书的冀鄂传递
一封写于73年前的家书,饱含着一名战士对家人的无限牵挂,家书尚未寄出,写信人战死沙场,从此长眠在宜昌。清明前夕,宜昌市烈士陵园再次整理出这份尘封已久的家书,牵出一段跨越73年,冀鄂两地千里传递的家国情怀故事。
“男自参军十余年之久,未接家音,不知家中情形如何,甚念,请来信知之。”虽已“沉睡”73年,读完第一行,写信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依然扑面而来。信件末尾署名为“八月,现名张国”。
据资料记载,张国1919年出生于河北省阜平县下庄乡下庄村,1938年6月参军,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南泥湾大生产中,张国带动全班开荒种地,所带的班被评为全军生产模范班。1948年东北黑山阻击战斗中,张国任我四十军军训队长,率领全队学员英勇杀敌,夺取重要阵地,被评为全军战斗英雄。“宜当战役”时,张国任47军415团二营副营长,在配合一连夺取镇镜山战斗中英勇牺牲。
张国牺牲后,英灵长眠于宜昌,但他的家人却并不知情。2017年,本报记者曾采访远在河北保定的张国的弟弟白春贵。他回忆,当年收到这封信,全家都十分欣慰,并一直等待着全国解放,哥哥回家省亲。
“直到1962年,我们才知道,哥哥已牺牲在宜昌。”也就是从那年起,张国的母亲开始享受烈士家属抚恤金,直到1994年去世。
白春贵介绍,张国被追认为烈士后,他们决定将信寄回宜昌。“哥哥为解放宜昌牺牲,他的英灵也长眠在宜昌,所以家人希望他的遗物能和他相伴,理应在烈士纪念馆得到妥善保管。”
家书三
亲爱的大小哥:
你们好!
今来信无别意,未谈之前我以最愉快的心情向你们问好,并祝全家身体健康和春节欢乐。
大哥:我实在是对不起你们,在春节前夕我连信都没有写一封,特请你们原谅,并给母亲解释。我的身体都很好,也不要挂念,希望你和小哥多照料母亲和弟妹们。我是对不起全家,我自己的想法是可能会再和你们见面,你们也要想得开,当兵本来就是为这一目的,只要把家里照料好,我也没什么。但我一定会回来的,请不要多想。
小哥:目前家里怎么样?一切都好吧?小哥的事怎么样,办好了吧?接到此信,请不要来队,请回一封信就行了。
此致,革命敬礼。祝全家一切幸福,亲切握手再见。(要是活着下次见)
1979年2月5号
陈宗禹
上战场前,他写下一封家书成绝笔——
祝全家幸福,亲切握手再见
临上战场前,他写下一封家书,期待“要是活着下次见”。不曾想,信寄出仅仅一月,他便战死沙场。历经数十年岁月,一纸家书力透纸背,读来依然让人泪目。这位烈士名叫陈宗禹,来自宜昌远安。1979年牺牲时,年仅22岁。
“你们也要想得开,当兵本来就是为这一目的。只要把家里照料好,我也没什么。但我一定会回来的,请不要多想。”展开泛黄的信纸,英雄临行前对家人满满的不舍和勇赴战场视死如归的壮志相互交织,催人泪下。
陈宗禹1957年出生于远安,1976年参军入伍、1979年3月牺牲在前线。其后,他的英灵安息在广西凭祥南山烈士陵园。
“得知弟弟牺牲的消息,我们全家悲痛欲绝。但弟弟在信中说,‘当兵本来就是为这一目’,更让我们震撼感动。相信,弟弟在写信时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我们照顾好家里,努力生活,就是对英灵最好的告慰。”陈宗禹的哥哥陈宗尧说。
多年以来,陈宗禹的家人们一直妥善保管着烈士书信。这一封写于牺牲前的家书,烈属则把它捐给了远安县政府。目前,该家书保存于远安县博物馆内。
这些年来,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也一直关心关爱着烈属的生活。逢年过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都会到烈属家里看望慰问,随时给予必要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