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01日

宜昌登记在册的器官(遗体)捐献志愿者去年一年达4538人,为历年来最高

捐献器官遗体 生命在大爱中延续

捐献者纪念墙刻有305名宜昌籍捐献者的名字。

缅怀纪念现场。

记者欧阳慧 通讯员薛金平/文 记者孙进/图

清明即将来临,市民前往猇亭区水晶山陵园祭扫时,不妨在宜昌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纪念碑前驻足片刻,缅怀这些付出大爱的捐献者们。

“截至2022年3月30日,全市累计登记人体器官、遗体捐献的志愿者达13306人,仅2021年一年新登记人数就达到4538人。”3月30日,宜昌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在谈及人体器官、遗体捐献的意义时表示,人体器官移植是挽救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无偿捐献遗体则主要用于医学科研和教学,他们无私奉献的伟大善举,让生命在大爱中延续,值得每个人尊重敬仰。

老两口的捐献接力棒

3月23日上午,宜昌市人体器官(遗体)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在宜昌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园举行。活动现场,来自全市红十字会系统、市卫健委、宜昌各医疗单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捐献者家属代表、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师生代表等80余人,在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前鞠躬默哀,依次向捐献者纪念碑和纪念墙敬献花篮和鲜花,表达对人体器官(遗体)捐献者的缅怀和哀思。

在捐献者纪念墙前,来自夷陵区的易先生手捧黄菊,默默注视着一个名字,那是他的老伴吴女士。2020年12月,吴女士因病去世,遵其生前遗愿,易先生捐献了老伴的遗体,吴女士的名字则被永远镌刻在了捐献者纪念墙上,成为305名宜昌籍捐献者的一分子。

易先生和吴女士都是夷陵区鄢家河中学的退休老师,教书育人一辈子。多年前,吴女士就与老伴达成一致意见——百年之后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科研和教学。易先生在现场表示,器官捐献可以帮助受捐者延长生命,遗体捐献有利于国家医学事业的发展,对国家和人民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在捐献了老伴的遗体后,易先生也登记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捐献遗体也是将人生最后的价值奉献给社会。”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院长沈曙红表示,人体器官移植是挽救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自愿无偿捐献的人体器官被称为“生命的礼物”。无偿捐献遗体则主要用于医学科研和医学教学,遗体捐献者也被尊称为“大体老师”,“大体老师”是医学院学生们的“无语良师”。

志愿者越来越年轻化

近年来,随着宣传力度的逐步加大,以及公众对遗体、器官捐献认识度与接受度逐步提升,全市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无偿捐献志愿者队伍中来。

宜昌市红十字会综合业务部负责人郑红涛介绍,宜昌自2012年开始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截至2022年3月30日,全市累计登记人体器官、遗体的志愿者已达13306人,实现遗体捐献32例,人体器官捐献181例,为近500名器官衰竭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从2014年开始,全市登记人体器官、遗体捐献的志愿者人数逐年攀升,2014年登记人数仅有25人;到2021年,全年新登记人数达到4538人,为历年来最高。从登记人群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超过50%,登记志愿者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特点。2021年,全市共实现遗体捐献5人,器官捐献31人。

宜昌市红十字通过公交车车身公益宣传、志愿者宣传等形式,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人体器官、遗体捐献工作。2021年正式实施的《宜昌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更是将依法志愿捐献人体组织、人体器官、遗体列入文明行为规范内容。“不再看重身后事,追求社会价值逐渐成为新风尚。”郑红涛说。

郑红涛表示,公民自愿、无偿捐献遗体、器官,是一项造福社会、泽及后人的善举,也是捐献者及其家属高尚人格的道德体现。他们以不凡的善举、用生命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为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宝贵贡献。

医学院的“无语良师”

2019年11月,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宜昌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接受站,两年多来共接受20多例遗体捐献。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院长沈曙红介绍,接受的遗体被制作成人体标本,主要用于人体解剖课,帮助学生了解人体结构、肌肉组织、血管神经等,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体解剖学是所有医学生最核心、最关键的基础课程,也是所有新生的必修课。

沈曙红表示,在首堂解剖实验课上,学生们要身穿白大褂集体向“大体老师”默哀、献花,并承诺对每一个器官会认真学习利用。老师会给学生们讲述“大体老师”的故事,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能帮助学生们树立救死扶伤、生命至上、大医精诚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学生们学会的不仅仅是专业的知识,更是对于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不管这些‘大体老师’在生前是何等身份,他们都做出了共同的高尚的选择。‘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并没有阻止他们为了医学的献身和对人类大爱的追求。斯人已去,躯体不朽,精神永存。”沈曙红说。

沈曙红介绍,对于“大体老师”解剖之后的处理,学院也非常重视。“通常会分多次、进行多个部位的解剖,完成他的使命后,被送到殡仪馆火化,骨灰存放于宜昌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园,他们的名字将被永远镌刻在捐献者纪念墙上,供后人和市民凭吊缅怀。”

30万人与不足7%的器官移植

在我国,器官捐献是器官移植的唯一来源。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医院移植器官的合法来源只有两类:一类是配偶、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等具有亲情关系的人捐献的器官;一类是通过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分配的公民逝世后捐献的器官。

据了解,我国器官捐献和移植的绝对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但由于患者基数庞大,供需之间仍存在巨大缺口。全国每年约30万人需要做器官移植,但能获得移植机会的不足2万人。从所需移植的器官种类来看,肾脏的需求量更大,一方面因为肾病发病率高,另一方面终末期肾病可以通过透析维持生命,患者可以长期存活,需求不断叠加,导致肾源更加紧缺。只有更多志愿者加入到捐献群体中来,才能让更多器官衰竭患者获得生的希望。

如何才能登记成为一名器官、遗体捐献志愿者?郑红涛介绍,一是在微信公众号搜索“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进行线上登记;二是在网页搜索“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进行网上登记;三是联系当地红十字会,填写并递交《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行动不便者,可电话预约,由红十字会派人上门接受报名登记。宜昌市红十字会咨询电话为0717—6553342、6553555。

“登记只是表明自然人愿意成为捐献志愿者的意愿,最终实现捐献需要进行严格的医学评估,并征得所有直系亲属的同意。”郑红涛提醒。

--> 2022-04-01 宜昌登记在册的器官(遗体)捐献志愿者去年一年达4538人,为历年来最高 8 8 三峡晚报 content_161972.html 1 捐献器官遗体 生命在大爱中延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