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尖红茶喷喷香,喷香红茶送情郎,红茶送到前方去,红军哥哥打胜仗。”这首红色歌谣采自“宜红茶”重要产区之一五峰湾潭。这片土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县苏维埃政府的驻地,见证了全县的红色革命运动,成为五峰革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歌谣短小,朗朗上口,是当地作为红茶产区和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民间口头文学记忆。
五峰地处宜昌市西南部,境内山峦起伏,云雾缭绕,自然气候和土壤条件都非常适合茶树生长,自古有产好茶的美誉。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山南道”的茶叶“以峡州上”,“峡州”就包括五峰。以五峰当地的茶鲜叶制作的红茶从清末开始流行,“初就其中拣粗老,纤纤女手日纷纶。数筛数拣渐精细,夥堆上炕俱不易。”(清末田卓然《售红茶》)这种红茶制作工艺精致,被称为“宜红茶”。根据田卓然诗中的描述:“购自山中售外洋”,可以证实当时宜红茶被商人收购后销售海外。但是,当时宜红茶的销售是殖民者设立通商口岸后的被迫之举,诗中也描述了销售红茶时茶户受到的巧取豪夺:“官厘斤抽十余户,四两样茶行户夺。半偿旧债半工资,依旧空空谁恻怛。”在彼时,即使售卖精制的红茶,也不能改变劳动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状况,百姓有苦难言。
1930年,贺龙率领红四军主力取得了湾潭战役的胜利,由湾潭进驻五峰成立了当时湘鄂边的第三个红色政权。随后,当地苏区开展的土地革命运动给五峰各族人民带来了更高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劳动人民第一次感受到了“毛尖红茶”的喷喷香味和当家做主人的幸福感,小小歌谣唱出了人民积极投身革命和军民鱼水情的真实心声。与此前“半偿旧债半工资,依旧空空谁恻怛”的劳动人民被剥削情形,形成鲜明对比。
是的,民间红色歌谣与文人笔下的茶诗,是“宜红茶”生产生活史的深刻记忆,是值得挖掘的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