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东
近日读史,获益非浅。
战国时期,为楚怀王左徒的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美政”思想,积极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其变法图强的主要举措,归为六条:第一,奖励农耕,增加赋税;第二,举贤任能,唯才是举;第三,破除梗阻,上通下达;第四,严禁朋党,清明法治;第五,赏罚分明,令行禁止;第六,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在对内变法图强的同时,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
屈原的作为与成就,让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楚国贵族,深为嫉妒和忌恨。他们经常在怀王面前攻讦屈原,说他独断专权,根本不把怀王放在眼里。挑拨的人多了,怀王对屈原渐渐疏远。之后,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汉北和沅湘流域。流放途中,屈原忧愁幽思作《离骚》,表达了他对楚怀王不辨忠奸,听信小人谗言,导致谎言掩没真理的愤懑之情。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下郢都,顷襄王只好与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逃难,“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面对“楚国亡国”的悲惨现实,屈原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于当年农历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时年62岁。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初心不渝,痴心不改,始终以国家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尽一己之力,并祈盼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虽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虽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充分彰显了他对祖国无限忠诚,对人民无限眷念、对事业无限热爱的“可与日月争光”的精神和品格。
有关屈原的事迹,太史公司马迁作了记录,并归入“贾生列传”,充分表达了他对屈原的褒赞之意。后人王逸评价屈原说: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屈原精神之所以难能可贵,以今天的眼光来解读,至少有三层内涵:第一,忠于信仰;第二,使命担当;第三,警醒世人。其不惜身死,饱含了真理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蕴,写就了一曲忠贞爱国的绚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