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9日

在巴基斯坦抗疫的日子

本报记者专访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援巴医疗队

医疗队深夜进行核酸采样。(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援巴医疗队提供)

记者邹前俊 通讯员喻伟 向熙明

连日来,宜昌人备受高温“烤”验。有一群人在异国他乡,曾经顶着43℃高温,身着厚重的防护服开展核酸采样;每逢佳节,他们只能视频连线,与家人互诉衷肠……

在巴基斯坦度过的每个日夜,成为了他们挥之不去的记忆,却以真挚的情怀叙写了中巴友谊。他们是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援巴医疗队。日前,医疗队完成使命,返回宜昌。

万里驰援“逆行”无悔

8月7日,市一医院援巴医疗队队员平安返回宜昌,他们分别是医疗队队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何文科,检验科主管技师李万策,ICU主治医生于超、护士王沁,手术室主管护师余文辉,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陈俊来。

“当时不害怕自己被感染吗?”11日晚间,按照宜昌市防疫政策规定,隔离中的领队何文科接受了记者电话采访。“当然有这方面的担心,不过2020年我参加过抗疫,心里有数,最担心我的还是家人。”何文科坦言,当时巴基斯坦的疫情形势较为严峻。但是在接到援助任务后,他依然以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无悔“逆行”。

2020年5月8日,何文科作为援巴医疗队领队抵达巴基斯坦,并进驻卡洛特项目水电站。这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首个大型水电投资建设项目,是三峡集团在海外投资在建的最大绿地水电项目。医疗队的主要任务是参与该项目的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等工作。作为领队,他在异国他乡坚守了2年3个月。

“我是普通的临床一线护理人员,非常荣幸能在国家需要之际奔赴他国支援。援巴一年多让我经历了成长,也收获了温暖和爱!”ICU护士王沁感慨这段弥足珍贵的经历。他于2021年5月31日赴巴基斯坦,是市一医院派出的第三批援巴医疗队队员之一。

医疗队员入驻卡洛特项目后,开展日常诊疗工作,共看诊约6000余人次,并筛查排除各种发热病人500余人次。

核酸采样遭遇高温“烤”验

提及在巴基斯坦2年多的经历,何文科说:“我们的工作生活忙而不乱,紧张又充实。”

何文科介绍,在卡洛特项目指挥部领导下,医疗队协助建立了防控体系和防控制度,参与制定和修订16套方案和制度措施。“对于发热病人,我们制定了专门的发热病人诊治流程,采用先隔离再治疗,排除后再返岗的主要方针。”

巴基斯坦7、8月间的气温高达40℃以上,让医疗队感受到了和宜昌不一样的夏天。“有一次核酸采样,我们遇到43℃的高温天气,穿上防护服才10分钟就浑身湿透了。”王沁说,在高温环境下坚持采样两三个小时,对身心是极大的考验。

“有位‘巴铁’对我们很友好,成为了队里共同的朋友。”医疗队队员陈俊来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萨达姆·侯赛因的医生。“刚去不久,我的剔须刀和风扇坏了,他专门跑到50多公里外的城里帮我买回来。”

今年30岁的萨达姆·侯赛因是巴方医疗人员,曾在湖南长沙留学5年,会说中文。平时对医疗队帮助很多,久而久之,成了队员们非常要好的朋友。

“亲情连线”让思念“云传递”

万里之遥,一两年不在家人的身边,只能靠视频连线缓解思乡之情,也让队员们更好地了解家人的生活情况,更安心地在异国他乡工作。

两年来,何文科几乎每天与家人视频。尽管如此,他对没有陪伴家人仍抱有遗憾。援巴的第一年,女儿参加高考,爱人因工作原因也无法陪在女儿身边。“我女儿平时成绩很优秀的,可能是高三期间缺少我们的陪伴,她高考没发挥好,没达到期望值。”这是作为父亲的遗憾。援巴第二年,年迈的母亲做眼科手术,作为儿子无法陪伴在身边,感到十分内疚。“我很感激我的爱人,她从不抱怨,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爱人的支持给予了何文科继续在巴基斯坦坚守的动力。

“春风十里,不如相守着你。我在家中等你归来!”今年七夕当天,王沁收到了妻子发的一条消息,“这是我收到的最动听的情话。”平时,视频通话只是聊聊家常,王沁说回家后要好好陪伴妻女。

--> 2022-08-19 本报记者专访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援巴医疗队 8 8 三峡晚报 content_185997.html 1 在巴基斯坦抗疫的日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