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晓雨 文/图
17日,在深圳工作的许先生专程来到葛洲坝坝头上导堤路,打卡拍照后,又匆匆离开宜昌。
这里是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是上导堤路的乡愁牵引他回到家乡。昔日杂乱的小区和街道,如今变得文艺富有情调,而且成了“网红”。
是的,上导堤路火了!
上导堤,老景点有了新气质
葛洲坝,万里长江第一坝;上导堤路,江北坝头,与坝相伴的临江道路。
坝,是厚重的;路,是青春而又时尚的;江,步履平缓。他们相依、对话,历史与现实交织。
上导堤路,是充满文艺气质的。一带红墙,月季披垂,沿上导堤小区蜿蜒。红墙墙绘,用白色线条勾勒宜昌滨江长廊:葛洲坝、至喜桥、夷陵长江大桥、镇江阁、天然塔……连崭新的B212路公汽站牌,也站成了打卡风景。
上导堤路,是会说话的。临江一侧,“330记忆”“我爱宜昌”文创街景,讲述着葛洲坝从开建到现在半个世纪的历史,仿佛是矗立一侧的葛洲坝的旁白。
上导堤路,是有温度的。“这里是上导堤”“我在西陵等你来”,路牌热情地迎接着行人;红墙上那些温情的话语勾起你某些情愫:总要去一趟宜昌,吹一吹长江边的晚风;我从远方赶来,赴你一面之约;我喜欢宜昌,更喜欢这个城市的你;来到你的城市,放慢脚步,欣赏一路明月清风,花开花谢……
葛洲坝建设者的共同缔造
上导堤,起初是葛洲坝工程上游的第一个导水堤,顺堤而上,故名“上导堤”。上导堤路是一条沿江路,位于葛洲坝坝头。路边的峡口小区,居住的大多数是葛洲坝工程建设者。
上导堤路是如何成为网红打卡点的?上导堤社区党委书记石春美介绍:上导堤路位于葛洲坝坝头,地理位置特殊。当年十万大军驻扎在这里,建设葛洲坝,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去年开始,我们谋划上导堤路的美化,将休闲、娱乐、历史记忆在街区呈现出来。在策划设计过程中,我们多次组织峡口小区居民座谈,居民们作为葛洲坝建设者,对这里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积极提供历史资料,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墙上的很多文案,都是大家共同碰撞的结果。今年6月,上导堤路文创项目完成后,吸引了很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拍照。老景点又有了新看点。
峡口小区的黎开新老人,今年70多岁了,家里两代人都是葛洲坝建设者。黎开新是社区改造的积极参与者。他兴奋地告诉记者:以前的上导堤脏乱差,现在变美了,夜景也进行了美化、亮化。白天前来拍照游玩的人增多,夜晚,游客下船后也流连忘返。居民们也住得开心,吹吹江风,看看船,别提有多惬意。
刘书明在这里住了40多年。她说,公汽站开到了我们家门口,居民们出行再也不用绕个大弯,更没想到连公汽站牌都成了网红。
宜昌需要这样的文化地标
点军区政协委员、宜昌农慧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才慧刚从青岛旅游归来。他在青岛看到,很多年轻人聚集在青岛的创意文化街区,以一面墙、一个店铺、一幢建筑等为背景拍照打卡。他感叹:所谓的青年友好之城,一定是小姐姐爱拍照的城,这是硬指标。宜昌类似上导堤这样的网红打卡点越来越多,显示了城市的活力,是令人欣喜的趋势。他建议,后期这类网红街可更多引入年轻人喜爱的特色店铺,与打卡点相结合,让人们在吃吃喝喝中、在特色文创中,沉浸式体验有温度、有意思的慢生活,也让网红街可持续红下去。
就上导堤路的走红,记者采访了三峡大学教授阚如良。
阚如良教授认为,旅游是一种文化消费,不管是景点,还是社区文化休闲空间的打造,能让人产生共鸣为最佳。葛洲坝有着一代一代宜昌人的情感和文化的基因。上导堤路(社区)这种比较有生活气息和情感表达的城市文化空间,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旅游即生活、生活即旅游,上导堤文化空间的塑造与这一观念十分契合,所以成为“网红”。宜昌正在大力进行城市品牌推广,上导堤路的做法,有很积极的意义。在自媒体时代,大家看到这些直击情感的文案,就很容易产生城市品牌的链接和推广。这也是一种文化地标,对城市文化彰显、城市品牌的塑造和推广,效果更好、更易产生共鸣。
阚如良建议,宜昌是多元文化城市,伍家岗有宜棉这样的老工业文化、二马路有开埠文化、夷陵区有三线文化。在筑堡工程中,结合宜昌城市文化,进行社区空间的塑造,让人感受到,宜昌不仅是一座生态城,也是一座文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