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1日

看病看变化 我们的健康有医靠

9月26日,宜昌市公共卫生中心投入使用。记者景卫东 摄

记者高源

从大医院专家号一号难求,到如今的点点手机就能搞定就诊全流程;从群众患病找医生,到享受签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这十年,宜昌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让宜昌百姓的健康有了“医”靠。

今年8月22日出台的《宜昌市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在打造国家级高水平公立医院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城市三级诊疗服务体系,将医疗服务的半径从大医院延伸到居民家门口,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根植每一个居民心中,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医疗资源更接“地气”

9月27日上午9点半,74岁赵祁年(化名)照例来到距离自家仅100多米的桃花岭社区医务室,因为当天有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的专家来坐诊。仅花了20分钟,赵爷爷就完成了复查、取药的就诊流程。

去年7月,赵爷爷被查出冠心病,经住院治疗后仍需复查和口服药物。起初赵爷爷都需要前往医院,这让他感觉很是不便。后来医生告诉他,桃花岭社区医务室开诊了,每周二上午到社区医务室就诊即可;如需续药,也可通过手机申请,医生开药后通过处方流转,老人只需到自家附近药店取药——赵爷爷不禁感慨“方便多了”。

市二医院院长刘幼昆说,包括桃花岭社区医务室在内,还有赵家湾社区医务室、甲街社区医务室等,都属于“三级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务室”城市三级诊疗服务体系最“前线”的一环,医院的医生每周会定期前往社区医务室坐诊、对慢病患者随访、为社区居民进行健康宣教等,引导居民从“治病”向“防病”思想观念转变,倡导有病早治,无病防治。

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和医院体系相衔接,系统性整体推进改革,其关键是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而在《纲要》发布之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量不足、服务能力不强一直是宜昌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短板,宜昌为此就已经开始作出尝试——

2012年起,宜昌市创新推出互联网+分级诊疗,历经3年建立起分级诊疗体系;2015年,宜昌实现“分级诊疗转诊协作平台”与新农合管理平台无缝对接,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病再转诊的目标;去年10月,市政府出台了《宜昌市社区医务室建设方案》,把建设社区医务室作为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8月22日出台的《宜昌市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将进一步完善城市三级诊疗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圈,不仅将疾病“潜在人群”真正管起来,更是将卫生策略将由“治病端”前移到“健康端”,“健康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市民就医更加“智慧”

9月29日上午10点50分,宜昌三峡中心人民医院伍家院区产科门诊候诊区。

“我挂的是上午11点的专家号,自从有了微信预约挂号,方便多了。遇到小问题,通过微信就能向医生咨询,不用反复跑医院。”邵女士今年34岁,大宝8岁了,现在怀二宝也有6个月了。

“怀大宝时做产检,得早早地来产科排队挂号,来晚了上午的号很可能就没了。”现在,邵女士只要在家中通过手机就能预约专家号。就诊当天,只需要到产科候诊的地方等着叫号就可以了,就诊结束后各项费用也能通过手机缴费。不仅如此,借助“诊疗全景视图”这一技术,8年来邵女士在医院的所有病历、检验报告、各类检查报告、服用了什么药、做过什么手术,负责诊治的医生会掌握的一清二楚,从而给予更加快速、精准的治疗。对比怀这两胎时的就医体验,邵女士觉得“智慧医疗”让就医更加便捷。

2015年1月,“智慧医院”在宜昌三峡中心人民医院伍家院区投入运行,市民可通过手机挂号缴费,随后城区各大公立医院也相继开通该项服务。自那时起,网上预约挂号、分时段诊疗、就诊记录查询、检验结果推送、在线问诊等便民举措逐渐走进市民生活,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就医模式。市民看病只要带上智能手机,各就诊环节都能轻松搞定。而随着“智慧医院”的发展,2017年5月就诊卡正式“下岗”。今年,“智慧医院”进一步升级:4月底,城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实现了网上续方购药;7月初,医保缴费窗口也搬进手机里,患者不出诊室就完成了医保线上结算……

下一步,宜昌还将围绕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建设,全面实施各级医疗机构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同时拓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不断探索处方流转慢病购药、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医疗便民服务场景,持续推进区域一体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建设,真正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有效解决群众就医“急难盼愁”问题。

健康宜昌步履铿锵

让百姓病有所医,是民生所盼、时代所需。

翻看这十年的宜昌卫生行业的新闻报道,会发现有很多举措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市民就医习惯的同时,也为市民带来了更加安全和便捷的服务,一项项变化和成果的背后,是宜昌医疗改革的不断突破。

——2017年7月底,宜昌城区公立医院实施药品“零加成”;2019年底,第一批国家集中带量采购药品,覆盖了高血压、乙肝等患病群体大、治疗负担重的群体。2020年落地执行了第二批、第三批集中采购,又将糖尿病常用药、部分抗癌药等纳入范围,极大减轻了患者负担。

——2019年末,宜昌人均期望寿命为79.75岁。根据规划,到2025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77岁。

——2020年,宜昌市公共卫生中心、湖北省鄂西南(宜昌)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宜昌市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相继开工。今年9月26日,宜昌市公共卫生中心投入使用,对完善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增强疾病防控和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将发挥至关重要作用。

——今年8月,市中心医院、市一医院全面整合,旨在打造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高水平综合性三甲医院,同时落实共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合作协议,高标准建设心血管、呼吸、妇产等13个专业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促进区域诊疗能力水平高质量提升。

……

这十年间,每一次进步都令人振奋,每一个制度的实施成就了一张张“健康成绩单”。十年来,宜昌医改蹄疾步稳,让基层群众健康有了“医”靠。十年踔厉奋发,十年攻坚克难,宜昌卫健事业收获的不仅是一份高含金量成绩单,更有下一个十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十足底气和无限活力。

记者手记

这些年所写的医疗稿件,我所采访的医院在硬件设施、医疗水平、就医环境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逼仄的过道、狭小的诊室已成远去的记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宜昌围绕这一理念,推出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这些年,宜昌各大公立医院就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市民从不敢看病、不想看病到“家门口就医”,享受到了越来越多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同时也换来了万千百姓的就医获得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宜昌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四连冠”,入选全国健康城市试点……如今,一个越织越密的健康服务网络,撑起了宜昌人民群众的生命绿荫,在宜昌看病已成为本地甚至鄂西渝东患者的首选——我有幸,是一名见证者。

--> 2022-10-11 8 8 三峡晚报 content_193911.html 1 看病看变化 我们的健康有医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