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4日

文化铸魂 软实力让城市伟大

三峡非遗in巷文艺表演。 冯汉斌 摄

秭归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郑玉涵 摄

记者冯汉斌

核心

提示

金秋时节,“长江大保护·可持续实践”艺术展在宜昌市灯塔广场举行。该展从“废物循环”“生物制造”“文化传承”三大方向,传递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非遗竹编江豚、橙皮纤维3D打印台灯、时光隧道……一件件由长江漂浮物降解、加工、处理的展品,令市民流连忘返,纷纷驻足打卡。无独有偶,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振华此前做客“三峡艺术大讲堂”,在三峡美术馆开展主题为“生态艺术”的讲座,畅言关注生态就是关注未来。

文化理念的焕新,让近些年的宜昌公共文化空间多元呈现,亮点纷呈。而文化铸魂之功,更让宜昌彰显澎湃活力,文化文艺以更多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让屈原文化

融入市民心田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10月11日晚,三峡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里,每寸空气都弥漫着楚辞的味道,该校的品牌课程“诗曲成诵三人行”在此重新出发,当晚由三位授课老师演绎的,正是青春屈原的名作《橘颂》。一句句惊艳千年的文字,以文学导读与赏析、音乐诠释与演绎、朗诵处理与表演相结合的形式,摇曳生姿,让新生代学子们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到屈原作品的魅力。

“我们的‘诗曲成诵三人行’课程开办六年了,以形式的新颖和内容的深入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今年秋季开启的新课程主推屈原作品系列。”在课程中担任文学导读与赏析的彭红卫教授表示,在接下来的几课中,还将分别演绎《山鬼》《国殇》《渔父》等作品。

自2021年以来,宜昌在弘扬屈原文化上持续发力。宜昌市委明确提出,要把宜昌打造成屈原文化的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地,让屈原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2021年12月3日,屈原文化研究院正式揭牌。今年8月1日,总投资18.8亿元的屈原文化公园正式开工。为了建好这一“屈原文化新高地”和“长江山水会客厅”,建设方注重聚智,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还举办了屈原文化题材雕塑创作大赛。“本次大赛要求参赛者以屈原作品或人物雕塑为文化主线,以艺术化手法活化展示屈原文化,欢迎全国的雕塑名家踊跃参加。”屈原文化发展公司董事长王晓红说。

不在宣讲屈原文化,就在宣讲屈原文化的路上,这是秭归党校教授、楚辞讲师团成员郑承志予人的印象。近段时间以来,他不但在宜昌各大单位开办讲座,还走出宜昌,在北京、武汉等地弘扬屈原文化,今年以来,他就宣讲了180多场次,其中义务宣讲100多场次。目前他还在紧锣密鼓地撰写《屈原廉洁文化读本》。

“以屈原文化为突破口,我们将发挥研究会专家云集的优势,在嫘祖文化、昭君文化、三国文化等研究上多点发力。”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徐炜说。

行走在宜昌城乡之间,从课堂教学到论坛讲座,从节庆活动到城市建设,记者所见所闻,都关乎屈原。屈原文化,正在迸发磅礴的精神力量,滋润宜昌市民的心田。

让各类文艺精品观照生活贴近民众

9月29日,由湖北省文联、宜昌市委宣传部、三峡大学等单位联合创作摄制的电影《日出江花》在猇亭区长江之畔开拍。

“这是一部讴歌宜昌市贯彻执行长江大保护理念,‘壮士断腕’、破解化工围江题材的院线电影。从去年12月开始到化工企业采风采访,到剧本创作,到开机仪式,我很荣幸全程参与。”影视文学两栖作家、市影视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王广宜兴奋地告诉记者。

事实上,这些年来,王广宜一直坚定地以文艺的姿态走在时代的前列。他以笔为旗,且行且歌,并不断收获付出后的馈赠:他担任编剧、以宜昌市先进人物为原型创作拍摄的青春励志微电影《百合花又开》荣获中宣部第三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电影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和全国各类大赛共7个大奖。

现为省作协签约制专业作家的宜昌70后女作家朱朝敏,是“宜昌文学走出去”的重要代表,她近年推出的《百里洲纪事·一线脱贫攻坚实录》可以说是一部介入现实、呼应时代的力作,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作者历时两年深入百里洲参加一线扶贫工作,走遍百里洲的41个村庄,采访数百位扶贫干部和脱贫人员,真实记录这块土地上的人与事,不仅展现了贫困乡村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公里”丰富的现实场景,还生动呈现了当下乡村的生态环境、道德信仰、人性人心,是中国脱贫攻坚战的生动缩影。

“我深知,时代和生活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朱朝敏坚信。近三年来,她勤勉创作,分别在《人民文学》《花城》《芙蓉》《上海文学》等杂志发表小说多篇,作品多次转载于《新华文摘》《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全国文学选刊。作品被介绍到国外,翻译为英语、韩语和西班牙语。个人被中国作协表彰为中国作家协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中篇小说《辣椒诵》荣获第六届《芳草》文学全国女评委最佳抒情奖,中篇小说《慈悲刀》荣获湖北文学奖。

让群众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年国庆前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发布了《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公示》,宜昌三地入选,其中三峡人家风景区、车溪民俗旅游区上榜非遗旅游景区名录,三峡非遗in巷上榜非遗旅游街区名录。而此前在三峡非遗in巷启动的2022年宜昌市端午节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简直就是一场活色生香的非遗嘉年华,一个味觉、听觉和视觉狂欢的节日。在这个节日上,宜昌首个非遗音舞诗情景剧《峡归·175》、宜昌首座沉浸式活态互动非遗展馆“宜昌记忆”纷纷亮相,开馆当天,就有大量市民纷纷扫码进入,在高雅、逼真的环境中来一番真切的体验,喝一杯林檎茶,买一碗凉虾,细品的,其实是老宜昌的滋味。

从2002年以来即从事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宜昌市群艺馆馆长黄贞进,可以说是一名真正的宜昌非遗传承“在场者”。她对记者表示,截至目前,全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20项、省级52项、市级154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17人、省级127人、市级543人,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到非遗传承和保护中来。

“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宜昌近年打造的知名文化惠民品牌,汇聚在这一品牌之下的各类演出与活动常年不断,吸引了更多的市民参与。仅今年上半年,宜昌市专业艺术院团各类线上线下演出累计达608场,观众人数达10万人次。飞霞时装艺术团、三峡风合唱团、三峡民族管弦乐团、百合之韵舞蹈团等民间艺术团体也纷纷登堂入室,宜昌群众文化闪耀出夺目的光彩,成为一道秀美、璀璨的文化风景线。

记者手记

文化是城市之光,文化亦是城市之魂。有着两千多年建制史的宜昌城,不惟是一座历史之城,亦是一座时代之城,一座未来之城;它厚重而灵秀,坚实而温润,散发着与古为新的文化魅力,而钢琴之城、诗歌之城、读书之城的冠冕,也为这座城市赋能、添彩。

让宜昌成为一座有文化、有内涵、有温度、有情怀的城市,就要让屈原文化不断光大,让公共文化润物无声,让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文艺人才随处绽放。

“宜昌,我来晚了,它是一个需要早到的城市。”不久前,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来宜参加文学采风活动,情不自禁地说了以上这句话。我想,让徐则臣迷上宜昌的,除了优美的山水,更有馥郁的文化之魅。

--> 2022-10-14 8 8 三峡晚报 content_194529.html 1 文化铸魂 软实力让城市伟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