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9日

推广AED,守护“黄金4分钟”

公益诉讼为宜昌急救提速

记者申明 黄强 通讯员朱俊 蔺海 邓正蛟

核心提示

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s)——自动体外除颤器,又称自动体外电击器。作为心脏骤停者“黄金4分钟”的“救命神器”,伴随越来越多应急救护成功病例,逐渐走进老百姓的生活。

近日,央视《法治在线》栏目播出《公益诉讼让急救“急”起来》专题报道,关注宜昌市检察院办理的督促公共场所配置AED行政公益诉讼案,让AED这个新鲜事物,受到各方关注。

为何要在公共场所配置AED?如何在需要使用的时候发挥作用?宜昌的配置进展如何,公益诉讼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市检察院、急救中心的相关人士。

宜昌城区

配置进度滞后

今年,最高检指导浙江、湖北、广东三省分别在杭州、宜昌、深圳三地积极稳妥探索针对AED配置管理使用问题的检察公益诉讼。

今年5月,宜昌市检察院第六检察部接到省检察院交办的公共场所配置AED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后,迅速对宜昌市城区AED的配置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经公益诉讼办案组调查,宜昌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已制定了《宜昌市公共场所安装AED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该计划指出,拟用三年时间在市区公共场所每年配备50台,至2022年底全市公共场所AED配备数量达到150台,实现AED配备比例为每10万人10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另外,市区经过专业培训,具备心肺复苏和熟练使用AED志愿者达到1500人;1万名普通市民接受包括AED在内的急救知识普及培训。

然而,因种种原因,截至省检察院交办该线索时,宜昌市公共场所仅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17台,分别配置在三峡大学、城区献血点、三峡机场等处,进度滞后。鉴于宜昌城区公共场所AED的配置情况,可能导致病人在公共场所突发心源性疾病不能在最短时间得到救治,致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市检察院于6月1日正式立案调查。

多方磋商

为AED配置提速

据统计,我国现有心血管病患者3.3亿,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54.4万例,平均每天有近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80%猝死发生在院前。多次发生的抢救成功的病例证明,AED作为一种操作简单的便携式自动体外除颤医疗设备,能够及时有效实施院前急救,也因此被视为“救命神器”,得到国际公认和通用,并形成每10万人100台的国际配置标准。但在我国,AED的配置和使用才刚刚起步。

如何为宜昌城区的AED配置提速?宜昌市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公益诉讼办案组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市120急救中心等部门就此展开多方磋商。

各个部门迅速形成合力,共识很快达成。职能部门将积极跟进和争取《公共卫生应急设施项目》的“公共场所配置AED”项目的落地,依托公立医院与高质量发展项目的子项目“区域性应急医疗救治体系项目”,逐步在公共场所配置AED。湖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举行,职能部门也将借助这一契机争取相关资金,优先在城区各个大型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配置AED。

此外,还将面向全市推广宣传AED,争取让更多的部门和商家参与AED配置工作的同时,也要让更多的市民知道AED的配置场所,让AED能够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16台AED

已经安装到位

多方磋商结束后,市卫健委经过调研考察,准备陆续配置安装42台AED,目前已安装到位16台,分别安装在宜昌市体校、三峡电厂、宜都和长阳、五峰等人流量密集的公共场所。接下来,还将在省第十六届运动会的涉赛场馆、酒店和三峡机场陆续安装配置20余台。

记者采访市120急救中心了解到,宜昌城区配置的AED,目前还没有被使用和抢救成功的先例,但在各大医院的120救护车上配置的除颤仪,每年就可以抢救200多名突发心跳骤停的市民的生命。

“检察机关同主管部门形成合力,为社会公众生命和健康安全保驾护航。”宜昌市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公益诉讼办案组表示,AED的依法配置、管理、使用,关系到在公共场所应急救护、有效维护不特定众多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事关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同时,这也是一个国家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突发事件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这就是人民利益、公共利益。

目前,市卫健委和市红十字会正联合积极争取腾讯公司社会应急救援数字化公益项目,共同搭建一个社会化急救平台,争取在宜昌市城区相关公共场所完成更多AED落地安装。

--> 2022-10-19 推广AED,守护“黄金4分钟” 8 8 三峡晚报 content_195183.html 1 公益诉讼为宜昌急救提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