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俊杰
对屈原的印象,始于幼时父亲讲述过端午时节的由来和对这位爱国诗人的怀念,亦或语文课堂上曾背诵过的《离骚(节选)》。然而,真正了解到这个爱国诗人,是在宜求学后,第一次漫步屈原故里。
来到秭归新城的凤凰山,“屈原故里”四个大字便映入眼帘。进入景区,与国之重器三峡大坝隔江而望,高峡出平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脚踏屈原故里,犹如置身于历史中,聆听着千年时光的悠然诉说。激扬屈原文化,追溯峡江楚韵、拥览天筑情怀……屈原故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让我们敬畏神往。
向前行至几百米,就进入了屈原祠,仿佛跨进了时间隧道的洞口,一下子便穿越到了古代楚文化的历史氛围中。漫步祠内,时间是倒流的,清一色的青砖灰瓦,两厢配房、碑廊、前殿、乐舞楼、正殿、享堂、屈原墓,期间多用短墙、门楼分隔,有分有合,浑然一体,真是“祠内深深深几许”,“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朋友热情地介绍道,屈原祠原址在秭归归州城东五里的“屈原沱”处,唐代始建,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更名为“清烈公祠”。1976年7月,因葛洲坝水利工程兴建,迁建至归州,更名为“屈原祠”。如今,因三峡大坝建设,新建的屈原祠位于凤凰山的山梁上,先后修葺多次,使屈原祠更加坚固壮观。
然而,我最欣赏的是祠内的一幅幅楹联,那一字一句,文工音圆;一言一语,词贴意深。它们遍布在祠内的每一个角落,虔诚地站立在大门的两侧,娓娓地述说着历史的故事,款款地迎接着往来的嘉宾。它们是流盼生辉的眼睛,永不褪色的灵韵。走在这幽深的小道,我想如若穿上楚国的衣衫,手执竹简,佳人相伴,吟诗赋联,也许才与这古色古香的景致相匹配了。
一个地方之所以美好、吸引人,不光是因其秀美的风景,还有历史赋予它的厚重的文化底蕴,屈原故里更侧重于后者。沿着屈原祠往凤凰山深处,就走进一座大型历史博物馆。新滩古民居、峡江石刻、峡江古桥等为重点的三峡古民居区映入眼帘……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带花纹的茶壶、泛光的漆器、手制的工艺品等应有尽有,还有龙舟、粽子、艾草等端午民俗文化的纪念馆,我们仿佛窥见了历史的影子。这里的一切是那么古朴而真诚,一如宜昌人那憨厚朴实的热情。
这里总是背负太多的往事,透过历史的光,我们总能想到那个一生忠君爱国、廉洁奉公、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人,“恐皇舆之败绩”,“哀民生之多艰”。他廉洁无私,忠贞不渝,以香草为伴,以圣贤为师,重“内美”,重“才能”,重“修名”。他敢于斗争,勇于求索,不畏权贵,一心为人民谋福祉。当他年轻的时候,秦国侵扰楚国疆界,他当机立断组织当地青年反抗秦军。遭受谗言而被流放,还是心怀故国,赤胆忠心。他写《橘颂》,赞扬“受命不移,独立不迁”的高风亮节;他写下《招魂》《国殇》,表达他矢志不渝的爱国忧民之情;他写下《离骚》,洁身自爱,一片赤子之心可昭日月,奠基浪漫主义文学诗篇;他知难而进,奋不顾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秦国攻占郢都,顷襄王携带一帮奸臣避难陈城时,62岁的屈原见故国沉沦,一腔爱国热情无法释怀,终于怀石投身汨罗江,给他的悲壮人生画上了一个巨大的惊叹号!他的人格精神,正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体现。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我站在屈原故里,怀念屈原,他不仅是荆楚大地上的一个精神符号,更是神州大地上闪耀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