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冯汉斌 通讯员邓宏颖
在宜昌非遗传承榜上,枝江民间吹打乐的地位不可谓不高:2006年,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枝江民间吹打乐以“传统音乐”成功入选;2008年,来自百里洲的杜海涛成为枝江民间吹打乐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在师父杜海涛去世四年后,其弟子李从海被命名为这一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民间吹打乐是活跃于枝江市的一种民间音乐艺术,其主要通过民间的婚丧嫁娶以及各种庆典风俗、劳动习俗和岁时节庆活动配合民间舞蹈如采莲船、狮子舞、龙灯舞、蚌壳舞、踩高跷等等音乐形式表现出来。枝江民间吹打乐按其乐器演奏的运用分为武场和文场,武场泛指用打击乐器组合进行演奏,其打法讲究配合,节奏鲜明,旋律高亢,粗犷豪放;文场指在打击乐器的演奏中夹杂唢呐、笛子、二胡、京胡等吹奏、丝弦乐器,其演奏讲求技巧,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舒缓流畅、张弛有度。枝江民间吹打乐在枝江民间又称“十番鼓”“十番家业”,是由唢呐、笛子、堂鼓、边鼓、大锣、堂锣、马锣、大钹、小钹、梆子等十种乐器组成而进行演奏的民间吹打乐形式。近年,枝江文化馆馆长张先明主编了《坐吹艺术:枝江民间吹打乐精粹》一书,书中详细记录了枝江吹打乐的起源,传承人名录、传承人分布图、传承谱系和枝江吹打乐的大量曲牌。
今年68岁的李从海是枝江民间吹打乐的高手,作为杜海涛老人的得意门生,李从海司职鼓手。他长年活跃在农村舞台,年演出一百多场,成为枝江远近闻名的吹打乐艺人。他秉承王进喜、郑进芳、杜海涛祖师所授下的河派技术风格,转益多师,其鼓的打法形式多样,灵活多变,铿锵有力,节奏鲜明,并讲求技法的运用。11月9日,他带领弟子们正在枝江文化馆排练自创曲《挂帅令》,准备以此曲牌参加今年的枝江春晚,在排练现场,李从海介绍说:“吹打乐有曲牌,这些曲牌也都是口口相传下来的,目前我能记得的曲牌有200多个,但我在传承的时候,也自创曲牌,《自乐仙》这个曲牌就是我创作的,也是我演出最多的节目。”
李从海说,近十几年来,红喜事已少有人邀请吹打乐班子演奏助兴了,他们的活动场地主要是白事现场。而且,早些年,他们去丧主家里演奏不收报酬,只是吃两顿饭,走时拿一条毛巾。后来,吹打乐艺人们开始收取一定费用,但靠这点收入根本无法养活人。更多时候,艺人们得种地、得打工,这样才能养活一家老小,就好比李从海本人,他有十多亩土地,每年要种一季麦子、种一季苞谷。“2009年,我与另外七位师兄弟们一起集资一万八千元,购买了演出必备的全套设备,如音响、乐器等,再把村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改编成吹打乐的形式,这种演出模式极受欢迎,就连松滋等地的群众也慕名前来邀请他们演出。班子名气大了,师兄弟几人的收入也渐渐提高。收入高了,就有钱置办更好的吹打乐乐器了,也有经费进行吹打乐的相关探索、研究。”李从海说,成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后,他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传承工作中来,“我们现在各乡镇都有传承基地,每个月我们有活动,今天在百里洲,明天在问安,后天在顾家店,在各乡镇的传承基地进行辅导、交流、传承。我老了,将来终归会有吹不动、打不动的一天,可这门手艺不能丢,得有人继承。”从2017年开始,他在枝江市职教中心传授技艺,每周上两天共四节课,周二两节,周三两节,开展非遗传承活动。
五问“守艺人”
记者: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李从海:自由自在,快活如仙,做一个“自乐仙”。
记者:你从事这项手艺有多长时间了?
李从海:我从事吹打乐已有37年了。
记者:守艺史上有哪些亲身经历的难忘的故事?
李从海:有一次,我们出门做丧事业务,当时是五月份,是收割季节,出门时天气很好。没想到后来天气大变,下起了大雨,但我们还是把丧事做完,尽管我们当时割的麦没来得及收回来,全部在田里,最后都发芽了。从拜师学艺那刻起,师父就说,做丧事业务是积德行善,当时我们做业务不收别人丧家钱,师父说,尊师学艺,先学德。
记者:为了传承和弘扬这门手艺,作为传承人,你做了哪些工作?
李从海:在传承路上,我共带了八班徒弟,每班八人,共六十多名。还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教数百名学生学习吹打乐。
记者:这门技艺在传承上还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李从海:主要是愿意拜师学艺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目前的中青年一代都是上有老下有小,都在为生活奔波,有的出门打工去了,少量在家种田、带孩子,根本没有人有闲暇从事吹打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