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冯汉斌 通讯员邓宏颖
提起覃立新,读者还略感陌生;说起覃姐,却是家喻户晓,因为声名远播的覃姐鱼糕。她也正是作为市级非遗项目覃姐鱼糕的第三代传承人。
鱼糕民间又称“肉糕”,是宜昌招待贵客和节庆、婚礼寿诞宴席的头子菜。枝江覃姐鱼糕禀承着祖辈们打鱼糕的传统技艺,传承至今。覃姐鱼糕制作工艺传统、精湛,食材选用当地生态养殖的新鲜鲩鱼、青鱼、鲶鱼等,主配上乘猪肉肥膘制作。其气味醇香扑鼻、口感爽滑鲜嫩,肥而不腻,鱼含肉味,肉有鱼香;食鱼肉而不见其刺,有鱼味而不见其形,由于其独特的配方和加工工艺,已成为独具特色的荆楚风味食品。目前,覃姐鱼糕已开发了100多种产品,行销大半个中国。
作为这一非遗项目的传人,覃姐透露出了覃姐鱼糕的制作秘笈,处处体现的是“工匠精神”:一是精选食材,一般选三峡及荆江一带的鱼,特别是枝江的鱼,纤维长,鱼味鲜。二是对每一条鱼都采用人工宰杀和清洗,因为机器无法正确识别每一个鱼苦胆的具体位置,若在操作过程中有一个苦胆破裂,就会影响整个批次的口感。宁可花费大量的人工成本,也要确保在宰杀和清洗过程中的质量。三是对清洗干净的鲜鱼,在摄氏10度以下的环境里加工成鱼糜。鱼糜成型后放入零下28度进行速冻,再入零下18度的库房待用。四是在库房领取鱼糜之后,在摄氏10度的环境下进行深加工。展拌、打浆、成型之后进行蒸煮。近年来,覃姐鱼糕针对不同人群的需要,开发了系列产品。以鱼糕为主,分别开发了葫萝卜风味鱼糕、橄榄油风味鱼糕、菠菜风味鱼糕等多款产品。“加葫萝卜是为了给老人和小孩补充葫萝卜素,加橄榄油是为了降低食客的‘三高’,加菠菜是为了补充人体需要的铁和维生素等。”覃姐表示。
覃姐鱼糕有比较完整的传承谱系。覃姐的爷爷覃在生是百里洲人,早年学习祖辈打鱼糕传统技艺。父亲覃明礼年幼时就跟随覃在生打鱼糕,技艺地道、享誉乡邻。而覃姐自幼就喜欢跟随爷爷学做鱼糕,后来拜闫家翠为师,并继承家族祖业打鱼糕,秉承传统技艺,沿袭传统配方,技艺精湛、所打鱼糕,味道鲜美、爽嫩滑口、深受十里八乡的民众喜爱。上世纪90年代初,她成立湖北覃姐食品有限公司,创立覃姐鱼糕品牌,将这一非遗品牌越做越大,现在,她的女儿、第四代传承人杨进俊,也已就职,从事覃姐鱼糕传承工作。“为了守住这种传统技艺,我曾亲自接待了乌克兰祖孙三人到公司参观,还让乌克兰小朋友亲自体验了从钓鱼、剔鱼肉、配料、搅拌到亲自做鱼糕、鱼丸的整个手工制作工艺的流程。”覃姐告诉记者。她不仅想让这种传统工艺在中国传承下去,也想让这种非物质文化技艺流传到国外,这些年,先后有美国博士、以色列食品专家等来访,诚邀覃立新到国外去发展,把传统的中国美食带给更多的人。武汉理工大学留学生对覃姐食品也特别关注,把覃姐食品作为饮食文化研究对象,常年保持联系,进行调研和推介。
逢年过节,覃立新都不忘去看望师傅闫家翠。“有一次,她提前听说我要去看她,把参加别人婚礼得到的喜糖都给我留着,非要让我拿回家。”说起师傅闫家翠,覃立新始终满怀感激。她虽然没有像师傅那样一个个带徒弟,但她的员工培训一直没有间断,她希望覃姐鱼糕的制作技艺一直能传承下去。
五问“手艺人”
记者: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覃姐:天道酬勤。
记者:你从事这项手艺有多长时间了?
覃姐:已有40年了,从小就跟着爷爷学做鱼糕。
记者:请讲讲守艺史上亲身经历的小故事。
覃姐:35年前,在物质不丰富的时候,市面上没有鱼糕商品化,我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用一根木棒撬起一块木板,上面用黑色木炭写着“覃姐鱼糕”四个大字,受到嘲讽,因为在那个年代是没有人这样大张旗鼓地挂招牌在外面的,我逆风而行,生意反而越来越好。
记者:作为传承人,你做了哪些工作?
覃姐:对在校学生宣讲鱼糕传统制作工艺,在各个展销场合展示我们的非遗产品等等。
记者:这门技艺的未来在哪里?
覃姐: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并能动手打鱼糕。把这种传统技艺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