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冯汉斌 通讯员邓宏颖 文/图
“向王天子吹牛角,吹出一条清江河”,地处鄂西南群山一角的长阳,山势雄浑,水光潋滟,堪为一块丰腴与奇幻之地,更是一片文化厚重的巴方胜国。长阳之长,不惟其坐拥清江流域的山高水长,更赖其文心文脉的悠远绵长;不惟其长情大爱的浩荡民风,更得之长天厚土的历史遗存。
山水、历史与人文的交织,让长阳土家族文化何其丰盈与馥郁。它在近二十万年前“长阳人”的筚路蓝缕里,也在廪君和盐水神女的相爱相杀里;在武落钟离山的博大雄健里,也在香炉坪遗址的历史密码里;在南曲繁复清雅的韵味里,也在撒叶儿嗬载歌载舞的鼓点里;在一刀一枪写就的宏大叙事里,也在一剪一裁传承的土家族服饰中。不是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吗?长阳土家族服饰繁中有简、俗中有雅,穿上去既实用更华美,有玉树临风和亭亭玉立之效;不是说“三分长相,七分衣裳”吗?穿上“八幅罗裙”的长阳女子,哪个没有仙女的感觉?
作为市级非遗项目的土家族服饰制作技艺,主要包括服装制作用的布匹制作技艺、土家族服饰制作技艺以及土家族女红装饰艺术。土家族服装制作用的布匹需要通过数道繁复的纺织工艺制作而成。土家族女红艺术是土家服装的灵魂。土家妇女大多擅长在服装上进行挑花、刺绣等装饰工艺。在长阳,土家族服饰制作技艺最完整的传承脉络在龙舟坪镇,而第四代传承人何凤琴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也是全国土家族服饰制作技艺市级以上非遗项目的唯一代表。前不久,她的非遗工坊被命名为宜昌市非遗传承基地。
12月8日,正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成立38周年纪念日,记者来到长阳古城,在位于古城路的非遗工坊对何凤琴进行了采访。70后的何凤琴,作为家里的老大,1992年跟随当地有名的王芹先师傅学习缝纫。三年后,勤奋好学的何凤琴能独立制作各种样式的衣服,顺利出师了,当年才18岁。随后,她在对河县城的街边摆摊,给别人缝衣服,“那时每天需一清早步行坐船一小时,到县城路边摆摊,晚上收摊时将缝纫机寄在别人家里,再坐船步行一小时回家,一坚持就是五年,风雨无阻。”何凤琴回忆说。
2011年,在武汉、广州从事多年与服装有关的工作后,何凤琴回乡创办服装厂,人生自此进入丰收时刻。2017年,何凤琴建立民族服装工作室,致力开发土家族民族服装。当天,记者在长阳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看到,馆内十余处土家族生活场景、三十余套服装均出自何凤琴的企业之手。“今年全国‘两会’,‘英子姐姐’刘发英还身着我亲手制作的长阳土家族服饰走上了‘代表通道’哩!”何凤琴笑说。
为进一步传承土家服饰制作技艺,何凤琴还琢磨着将西兰卡普织锦融入服饰之中,大量呈现土家族文化元素。为了让土家族服饰走进百姓生活,她将现代面料代替老粗布,设计隐形拉链等,既保持服饰的传统特色,又显时尚大气。同时,何凤琴还在朋友圈、抖音不断推出她的新作,除了衣服,她还开发了含有土家族特色的包包、围巾、披肩、家居及装饰等。不少年轻人向她定制土家族情侣服、土家族婚纱,部分产品还被邮寄到海外,聊慰游子乡愁。
记者: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何凤琴:纵有金山银山,难买文化遗产。完美真实地将祖先留下的杰作传给子孙后代,是华夏儿女的责任。这是我的座右铭,也是我的追求和志向。
记者:从事这项手艺有多长时间了?是从谁手上学的?
何凤琴:这项手艺是通过历代名师师徒相传的方式传承至今的。从我师傅告诉我的知名知姓的师祖、师爷、师傅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传承人了,算起来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我是跟着王芹先师傅学的这门手艺,已经有30多年时间了。
记者:请讲讲守艺史上亲身经历的小故事。
何凤琴:就是跟着师傅学艺期间,刚开始漫不经心,师傅对我的要求极其严苛,在一次做手工挑边时,由于没有用心,导致内线外露,师傅看见后,要求我反复拆做几十次,到现在想起来记忆犹新。当时让我很不解,也很委屈。以为师傅是不喜欢我而故意针对我,为此还跟师傅闹情绪,耍小性子。后来随着学艺的逐步深入,我慢慢的理解了作为一个手艺人,要把手艺做好做精,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勤学苦练。
记者:为了传承和弘扬这门手艺,您如何授徒传艺?
何凤琴:我拥有2个民族服饰设计专利,4个注册商标,30余个公司常年生产员工。要说带的徒弟,至少有20个以上吧。
记者:这门技艺的未来在哪里?
何凤琴:关于传统技艺的前景和未来,我个人认为,守住本质根脉,创新融入时代,这是我们非遗传统技艺永续发展的未来与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