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1日

身无七尺高,肩挑千斤担 风雨飘摇家,一扛十八载

一家人在荒芜的农田边。

2006年,高祖安和魏启安下田劳动。

2006年,父子俩合影。

记者张泽牧 通讯员胡梦潇 何蓉

3月14日,本报报道了《半生缘,一世情!猇亭大义男子18年来照顾毫无血缘关系的一家人》(详见本报3月14日10版)。讲述了妻子患有帕金森、癌症,继子患有精神疾病,继子的奶奶患有心脏病、腿疾……18年来,高祖安以一己之力撑起这个家的大爱故事。

在感动网友的同时,大家也提出疑惑:高师傅为什么要照顾这家人?18年来,他是如何凭一己之力撑起这个困难的家庭?3月17日,记者再次来到高祖安家,了解背后的暖心事。

是打开心门的钥匙

虽然身高只有1.6米,却显得格外挺拔;虽然已66岁,却精神矍铄,不显苍老。

高祖安生于重庆云阳,从小走南闯北讨生活,打粉条、种田、木工、泥水匠、修路……做过很多事,他自己都笑称:“我是个‘全能型人才’。”

2004年,高祖安来到猇亭打工,经人介绍,认识了正在做绷子床的魏启安。

高祖安不记得当时的天气和环境了,只记得在农户家,自己和魏启安相对而坐。两人虽然衣着朴素,但都整理的很干净。

在此之前,魏启安已通过介绍人得知了高祖安的情况。她把家中情况和盘托出,包括丧偶、儿子有精神疾病、婆婆有心脏病和腿疾。不仅如此,家里还有外债,日子比较艰难。

一般人听来,肯定觉得这家人也太惨了,婚姻会不了了之。高祖安却认为面前的女人很直爽,没有隐瞒家里情况。

走南闯北半辈子,高祖安什么大风大浪没遇过,魏启安的家庭状况,在他眼里不算什么。“从小,母亲就教导我,要与人为善。不就是个病吗,一起扛,总能治好。而且我当时还是壮年劳动力,可以挣钱养家。”

经过高祖安的再三劝说,魏启安总算同意了,“她也说,如果我想走,她不会拦着。”

继子冯万华和奶奶温昌英也没反对,“爸爸愿意来我们这个家,我其实挺高兴的,妈妈不用一个人承受一切了。但是我还是觉得蛮亏欠爸爸。”冯万华告诉记者。

是支撑家庭的柱石

第一次来到魏启安的家,高祖安虽早有心理准备,但还是吃了一惊——

门前泥泞不堪,家中墙壁斑驳,部分已露出红砖,老旧的电视机还是坏的;屋后的六七亩地,因为常年没有耕种,生满荆棘。

“家里就这样。”魏启安神情略显疲态,“你想走,随时都可以。”

“走什么?有我在,没得事!”高祖安握紧妻子的手。

加入这个家庭,高祖安第一件事就是打理破败的房屋。家里墙壁斑驳,他买来白灰,粉刷了一遍;椅子摇晃,他又买来木料,修理了椅子桌子,还做了小橱柜;电风扇坏了,他拆卸后修理;门口一片泥泞,他又买来水泥将门口铺了一下。

“啥都能修,就是电视机搞不好,买了台新的。”高祖安笑道。

这个家中,除了魏启安在外打小工,基本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家中虽然有六七亩地,但常年荒芜,高祖安想把田地重新开垦。

站在荆棘丛生,还有很多又大又硬的土疙瘩的田里,高祖安脑海里回荡着邻居说的话,“这地能种好才怪!”

高祖安改造了农具,原先的锄头太小,他换成了大锄头,这样锄地能节省力气。但最难的还是下田砍荆棘,“我和老伴一起下田忙活,两个人身上都是刺,土疙瘩都是长年累月形成的,打碎也蛮费力。每次忙完,出的汗跟洗了大澡一样。”高祖安回忆。

高祖安学过农业技术,别人种油菜都是撒籽,他买来秧苗,教会妻子后,两口子下田一起栽,“这样产出率和收益比较高。”

在高祖安的辛勤劳作下,第一年就收获了1000多斤油菜,他又陆续种玉米、红薯。仅种田,一年就为家里带来1万多元收入。

农闲时分,高祖安还会去外面打小工,因为他的加入,这个家庭的生活有了明显的变化。他送继子去学技术,给他买药,还买来新的家电。另外,家里的外债也还清了。

为了让家人吃上可口的饭菜,他还发挥了自己的川菜手艺。继子冯万华说:“爸爸烧的菜很好吃,经常换着花样做,婆婆喜欢麻辣肉丝,妈妈喜欢酸辣土豆片,我喜欢牛肉火锅。”

虽然冯万华不时发病,会一直吃药,但在外人眼里,这个家庭的幸福感有了质的提升。

是不断前行的明灯

就在一家人持续向好时,厄运意外降临。

2011年,妻子魏启安不幸患上帕金森。“没力气、手抖,嘴巴都歪了。”高祖安回忆。

为了给妻子治病,高祖安带着妻子前往北京和上海治病,一年住了5次院。因为一直在外,继子冯万华和母亲温昌英都干不了重活,家里的田地再度荒芜。

魏启安住院期间,高祖安一直保持着两种状态:在病房,他会给妻子讲街坊邻里的故事、地里的庄稼如何,逗她开心;在家里,为了让继子和老太太不操心,他总是挂着笑脸,说只是小病,不用担心。

只有一个人的时候,他才会收起笑脸,默默地抽烟,“那个时候一天两盒烟,真的很难。”高祖安叹息。

治病花了很多钱,魏启安就算出院也不能再打小工,高祖安除了照顾这一家人,平时还要拖沙、修堡坎、帮别人嫁接果树……不放弃每个挣钱的机会。但高祖安只接白天的活,不接夜班,“不能上夜班了,我要在屋里照顾病人。”

回忆起当年,高祖安说:“最怕夜晚家里还亮灯。”

一天夜晚10点,高祖安做工后回家,发现家中灯还亮着,赶紧开门进去,发现继子冯万华病了,而且比以往更严重。

“他闭着眼睛,不吃不喝。老太太急得掉泪。我第一次冲着妻子发脾气,吼了她,因为她白天没打电话告诉我!我晓得她是怕我担心,但我们是一家人,为什么要瞒着!”

经过一天高强度的体力活,还没吃一口热饭,高祖安又忙着送冯万华去医院挂急诊,忙活到深夜。

还有一次,同样是夜晚,高祖安回到家发现灯还亮着。妻子和继子都病倒在床上,温昌英一个人坐在沙发上,一家人都还没吃饭。高祖安赶紧生火淘米,忙活到12点把饭菜端上桌,照顾老太太吃饭,又端饭去房间喂妻子和继子。

那段时间,高祖安心事重重,既担心妻子,又担心儿子,还担心老太太不能按时吃饭。

“一次帮别人修堡坎,不小心从坡上滚下来,摔的浑身是泥,衣服和裤子都刮破了,膀子摔青了,特别疼,又想到屋里的事情,我当时就崩溃了,哭了半天。”聊到这,高祖安的眼睛突然红了,声音带着哽咽。

虽然日子很艰难,但让高祖安坚持下去的,还有这家人对他满满的爱:

平时不管再晚,魏启安都会把饭菜做好,端在桌子上,让老太太和儿子先吃,她自己则是等丈夫回来一起吃;温昌英的娘家人送来香肠、腊肉、松菌,老太太一定要留着给老高一起享用;冯万华心疼爸爸妈妈,只要没发病,总会抢着洗大家的衣服。

“老太太常说遇到我这个儿子,是她的福气,她要活到90岁,多陪陪我们,可惜88岁就走了。”高祖安叹息。

“后悔当初的选择吗?”面对记者冷不丁的提问,高祖安没有犹豫:“都18年了,就算没有血缘关系,也是一家人了,后个啥子悔嘛。”

--> 2023-03-21 8 8 三峡晚报 content_216718.html 1 身无七尺高,肩挑千斤担 风雨飘摇家,一扛十八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