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杨向明 高伊洛 江治冲 通讯员朱丽君 周鑫玉 周磊
26年前,他第一次来到宜昌,短短两天,就决定了:扎根这里。
26年来,他历经了风吹浪打,人生跌宕,从未想过:离开这里。
从一见钟情到相濡以沫,这位浙江汉子与宜昌已经融为一体。
“因为爱上这里,所以留在这里。呆得越久,爱得越深。”湖北山娃子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范世荷说。
初来宜昌
乡干部的摩托车留住了他
1997年2月28日,这是范世荷第一次来到宜昌的日子。
那时的远安,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与范世荷的家乡浙江庆阳可谓有天壤之别。
但短短两天,范世荷便决定:留在这里。
这其中,远安种植香菇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自是首当其冲。
但还有一点,更戳中范世荷的内心:“镇里的赵书记骑摩托车,陪我转了两整天。这份诚意,让我坚信:在远安发展,有底气。”
范世荷口中的赵书记,是时任茅坪场镇党委副书记赵泽彦。
“那两天,赵书记全程陪着我,骑着摩托车,逛遍了茅坪场各个村,找场地,找菌种,事无巨细,样样关心。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留下来?”
3月2日,范世荷回到浙江,向家人汇报,准备材料,并邀约了两个老乡,一起来到远安。
3月16日,范世荷再次抵达远安。在何家湾村一组,茅坪场镇为他免费提供了2000平米的场地。这里,便是范世荷在远安的起步之处。
“镇里想的很周到,什么都给我准备好了,我完全不用操心。”范世荷记得,当时,他自己仅花几十块钱购置了一辆自行车,一台电视机。
“买自行车,是为了方便到各个菌棚跑;买电视机,是为了那年看香港回归。”范世荷笑道。
留在宜昌
正月初一的特殊客人
从来到宜昌到留在宜昌,范世荷也不是没有过纠结、彷徨。
饮食不习惯、语言沟通不畅,初到远安时,范世荷就经历了很长一段适应期。幸好有热情的乡镇干部和村民。
“乡镇干部隔三岔五就会到基地,只要我们有需要,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帮助解决。我初来乍到,周围的村民和菇农们也特别友善,常常拿着各种各样的土特产来我家,这份情谊给了我最大的心灵慰藉。”范世荷说。
1998年的春节,范世荷没有回浙江,而是和父母、哥嫂一起在远安过节。
正月初一,正当一家人包饺子、准备吃午饭时,门口突然来了位特殊客人:时任茅坪场镇党委书记的任建新。
“给你们拜年!”任建新提着一袋鸡蛋糕、还有两瓶白酒,笑脸盈盈。
那场景,直到今天,范世荷仍然记忆犹新。
“春节前,任书记来基地慰问时,听说我不回浙江,就提到会来陪我们一家过年。我以为他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真的来了!”范世荷说。
那一顿团年饭,范世荷和任建新从中午一直吃到了傍晚。回顾远安一年,感悟生活点滴,憧憬明年计划……在他的个人记忆里,这也是最特殊的一顿团年饭。
在宜昌,范世荷还遇到了自己今生的伴侣。
2000年,福建宁德姑娘张书穗和十几位老乡一起来到远安收购香菇。一枚香菇结缘,让他们在远安相遇相知,并走到一起。
“说不清楚为什么,就是互相吸引,可能觉得彼此都是很踏实、能吃苦、愿干事的同一类人吧。”从那时起,张书穗也随范世荷一起留在了远安。两人相濡以沫、风雨同舟,直到今天。
扎根宜昌
最困难时的“那一双手”
创业之初,总是会遇到很多挫折。范世荷自然也不例外。
“面对打击挫折时,独特远安味道的温暖,给了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力量。”范世荷说。
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并很快影响到中国。
“那一年,香菇行情特别不好,价格一跌再跌,估计亏了大几十万。尤其让我无法接受的是,影响很多菇农也跟着亏损,心里非常自责。”
当范世荷感到茫然无措、想要放弃时,茅坪场镇的党员干部们又给范世荷打了一剂强心针。
“1999年年初,我正在纠结,还要不要继续时,镇里号召每个党员干部带头买菌袋种植,要把这个产业坚持发展下去。”就这样,在大家相互的鼓励下,范世荷决定:再坚持一年。
果然,否极泰来。那一年,经济逐渐回暖,香菇种植产业也迎来了春天。
“这些年来,远安县和茅坪场镇党委政府的干部换了一届又一届,但他们都非常关心、支持我,扶持着我一路走来。”范世荷说。
目前,茅坪场镇建立了规范运作的政府补助、财政贴息等配套政策,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镇政府联系3家银行为镇内食用菌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并争取到乡村振兴资金。同时,镇里还联合县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定期邀请农技专家开展技术培训,提升珍稀菌种植水平。
融入宜昌
此心安处是吾乡
作为一名愿意“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的浙商,范世荷坦言,他在远安呆的时间越长,越有一种踏实、安静的感觉。
这些年来,范世荷已经完全融入了宜昌。“我现在觉得,除了没学会宜昌话,自己已经完全就是个宜昌人。”
他适应了宜昌饮食。对腊肉、火锅、辣味,他样样喜欢。
他爱上了宜昌山水。每年,他都要接待来自老家的各种亲友旅行团。“三峡大坝,我一年得去好几次,已经算得上半个专业导游了。”
他融入了宜昌生活。2019年,范世荷成为宜昌市农业农村局的特聘农技员。对全市的食用菌产业专题调研后,他选取27个有代表性的重点食用菌示范户,建立详细台账,帮助示范户对所栽培的品种进行详细年度生产规划。在审查关键时期,他还在栽培现场进行指导。
“现在,每年到宜昌各乡镇交流活动都有几十场。在这些碰撞沟通的过程中,自己也获益良多。”范世荷说。
为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范世荷采用代管代种模式,帮助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7户,平均每户2800袋,每户保底收益4000元。其中,范世荷为李承功等12户贫困户免费提供菇棚和种植管理技术指导,让他们依靠食用菌产业脱贫致富。
同时,他创办的合作社,每年安排贫困户就业1000余人次,支付工资达10万余元,精准帮扶52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平均分红2500元,分红期为三年,分红总金额达39万元。
“宜·山娃子”,是范世荷给公司产品注册的品牌名。“我是生活在宜昌的‘山娃子’,我也愿意继续深深扎根泥土,去做更好的‘宜山娃子’。”范世荷说。
记者手记 乐在其中
26年,长吗?
用范世荷的话说,“没太大感觉”。
从“富二代”到创一代,决定只需2天;
从江浙到鄂西,一呆就是26年……
这一切,都是范世荷的主动选择。
“这其中,当然有很多困难,很多挫折,但没办法,就是喜欢。因为乐在其中。”
喜欢这一枚菌,所以他钟情于此,26年从未改变;
喜欢不断折腾,所以他停不下来,26年总在求变。
在变与不变中,范世荷不断收获着快乐和成就感;这份快乐和成就感,又成为他继续前行的最大动力。
采访结束,记者心有所悟:要么做你喜欢的事情,要么把你做的事情变得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