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冯汉斌
明神宗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改革家,被誉为“千古一相”。自万历元年(1573年)开始,至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在为期十年的时间里,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改革,力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卒后,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今年恰逢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450周年,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冯明博士推出专著《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版),该书以张居正改革群体中的70名各级官员为研究对象,将张居正改革置于明代中后期历史演进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考察张居正改革群体及其演变,揭示其与张居正、张居正改革、晚明政治格局及晚明社会变迁的复杂关系。冯明认为,张居正担任首辅前,与张居正改革群体中近一半成员已建立密切联系,为他担任首辅后马上顺利推行改革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
冯明认为,作为一名荆楚籍政治家,张居正有深厚的桑梓情怀。从某种程度而言,湖北是张居正改革思想的策源地,改革措施的“试验场”,改革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基地。张居正从担任首辅后开始其改革历程,但他思想的酝酿和深化则主要在嘉靖时期,特别是回乡期间,逐步形成了他“足食足兵”的政治思想,“久任则成”“唯才是用”的吏治思想,“农商互利,汰溢节漏”的经济思想,“振敝易变,务在易民”的民生思想,“修身正心,真切笃实”的学术思想等。
今日宜昌地区在明代大部分同属荆州府,冯明指出,张居正也与宜昌的山水、官宦和士人关系密切,对张居正的人生、改革事业和政治生涯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居正先祖是归州千户,祖墓在枝江白洋
张居正出身贫寒,但幼时聪敏绝伦,两岁的时候就会认字,五岁入学,十岁即通六经大义,以能诗会文闻于乡里。张居正求学过程中先后遇到两位贵人,分别为李士翱和顾璘。嘉靖十五年(1536年),12岁的张居正参加荆州府生员考试,时任荆州府李士翱赏识其才华,将其原名“白圭”改为“居正”,预言他日后必为“帝王师”,将其推荐给当时在荆州巡视的湖广提督学政田顼。田顼召见张居正,并当场出题《南郡奇童赋》,张居正文不加点,当即写完。他们认为张居正才在汉代贾谊、唐代李邕之上,将其置于榜首。嘉靖十九年(1540年),张居正乡试中举,顾璘十分高兴。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张居正23岁,考中进士。48岁,担任首辅。
据冯明考证,张居正先祖为安徽定远人,始祖张福(字关保)于元末随朱元璋起兵,南北征战,军功卓著,明初被授予归州(今秭归)守御千户所千户。明代地方军事管理机构分为都指挥使司、卫、所。都指挥使司为省级机构,其下为卫,每卫5600人,设指挥使一人。每卫分五个千户所,每个所1120人,设千户一人。
其四世孙张诚,以别支迁居荆州府城江陵,遂以江陵为籍。按明制,军队武职军官职位由嫡长子世袭,其他子孙为普通军户,仍须承担相应差役。明代户籍制度严格,不准随意变更户籍,军籍尤甚。所以张诚迁江陵,属军籍,张居正遂以江陵为籍。
另外,张居正高祖张旺和张旺父亲张唐合葬墓地在今枝江市白洋镇。此在袁中道《游居柿录》、顺治《江陵县志余》、同治《宜都县志》都有明确记载。“相传张氏白洋墓地为五阳之地,即头枕当阳,脚蹬长阳,手抚岳阳,身居白阳(洋),面朝太阳,为风水宝地。”冯明说。
夷陵进士刘一儒、王篆均系张居正姻亲
《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中涉及宜昌的元素比比皆是,如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时任翰林院编修的张居正应宜都知县陶师文之邀,作《宜都县重修儒学记》;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张居正应夷陵何璋(时任云南鹤庆知府)族人之邀,作《西陵何氏族谱序》;宜都知县许梦熊任职福建时,受人诬陷而被贬官,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告知他已致书两院,为他昭雪,鼓励他振奋精神,干出成绩,以备将来大用;友人陈邦靖归乡夷陵时,张居正特地送行,作《送陈两峰归夷陵》;夷陵进士雷思霈十分服膺张居正,还与张居正的儿子张懋修和张嗣修关系很好,曾为张懋修的《墨卿谈乘》作序等等。另外,当时还发生了一件事,隆庆初年,有位夷陵人冒充张居正家人,在河道总督等面前行骗,张居正对此等事情十分恼火,于万历初年私刻信牌,交过往重要部门,以便核查。
宜昌与张居正关系最密者,还推刘一儒和王篆两位宜昌籍高官,他们都与张居正有姻亲关系。王篆是嘉靖四十年(1561年)进士,是今点军紫阳人,民间称其为“王天官”,曾官至吏部左侍郎,张居正长子张敬修所生的第三个女儿,与王篆之子联姻;刘一儒,字孟真,夷陵城区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曾任刑部左侍郎,张居正之女嫁给了刘一儒的长子刘勘之,宜昌民间“锁堂街”的故事即出于此。由于刘一儒自身“以高洁名”,张居正出事后他得以独善其身。
值得特别一说的是,王篆是推进张居正“万历新政”的核心成员,在《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他素有“铁御史”之称,深得张居正倚重,“边饷马政,吏治民隐,无疑不问,无断不成。”所以张居正去世被清算后,王篆也受到牵连。
而据《张居正集》载,张居正曾修书一封,要亲家刘一儒停止在当阳玉泉寺买地兴建宅院名胜,以免当阳知县及湖北抚按动用官帑,增加地方负担。
宜都刘芳节率先为张居正鸣冤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逝,旋被明神宗清算,张居正改革群体分崩离析。但随着明神宗长期怠政,国事日非,宜昌地区有一些官宦和士人率先追思张居正的功绩,为其鸣不平。如宜都知县王之栋,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在张居正尚未平反昭雪时,敢冒政治风险,到白洋为张居正先祖墓立石,足见其胆识和魄力。更有宜都刘芳节,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参加会试策问时,为张居正鸣冤,触怒大学士叶向高而下第。荆楚通儒王葆心认为,公开倡言为张居正翻案者,刘芳节是第一人。
刘芳节何许人也? 他当时与石首曾可前、夷陵雷思霈和公安袁中道齐名,其妻为雷思霈的姐姐。他曾客居张居正家,因为一个晚上能以唐诗集句百首,甚受张居正赏识,命子张允修拜其为师。他还与当时的文坛领袖钱谦益交游,钱氏编《列朝诗集》,收录其集句诗四首。
据冯明书中所写,万历末,刘芳节与好友一起支持张居正之子整理《张太岳先生文集》,并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刊刻成书,刘芳节读罢文集,手舞足蹈不能自已,赞其为“千古奇人,千古奇书。”给予张居正高度评价,由此不难理解次年他为张居正鸣冤的壮举了。
冯明昨向记者表示,张居正虽为荆州人,但也与宜昌有很深的渊源,可以说是宜昌的一张珍贵的历史文化名片。宜昌市史志研究中心所编《宜昌人物》,就收有张居正。为纪念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450周年,将召开“万历新政学术研讨会暨《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新书发布会”,宜昌和荆州有关方面正在联系筹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