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冯汉斌 通讯员邓宏颖 文/图
11月6日,铁路坝小学一年级八个班的小朋友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到位于西陵区双创中心二楼的西陵区非遗馆暨创客空间打卡、研学,充满好奇心的他们在彩陶馆捏泥巴、弄盆景,在吴傅记泡菜馆亲身体验泡菜制作技艺,还在金石传拓馆和活字印刷馆了解金石拓片的文化底蕴及实践技巧,合作完成经典古诗活字排版印刷,探索理解简单的活字印刷原理。一时之间,西陵区非遗馆暨创客空间热闹非凡,到处都充满着非遗传承的气息。
西陵区非遗馆暨创客空间地处宜昌市西陵二路与珍珠路交汇处,是集展览、展示、传习、体验、非遗创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非遗传承基地,首善西陵非遗研学品牌,三峡文化艺术研学基地,体教融合实践教育基地。目前,基地拥有西陵黄杨木雕、宜昌彩陶、吴氏鲜食泡菜、三峽船模、包氏木雕、西陵剪纸、传统手工合香等众多西陵区内非遗项目的作品,并以实物、文字、图片、讲解、VR数字互动系统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西陵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以说,西陵区非遗的家底都在非遗馆里亮相了,而铁路坝小学的同学们,当天上午重点体验的,正是宜昌彩陶制作技艺和吴氏鲜食泡菜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
宜昌制陶历史悠久,宜昌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遗址也出土了大量陶器。清至民国时期,宜昌城区与枝江市之间长江边的白洋、安福寺、马家店镇都是当时有名的陶器产区。20世纪50年代,宜昌设立了宜昌彩陶厂,其生产规模、产品质量以及社会影响等,均于80年代达到鼎盛,宜昌彩陶成为著名的“宜昌三宝”之一。彼时,来宜昌彩陶厂观摩、交流的名人一个个如雷贯耳:吴冠中、曹禺、范曾、唐小禾、程犁、丁玲、周国桢、韩美林等先后慕名而来,停留驻足,有的还亲自创作作品。
但随着宜昌彩陶厂于1996年改制解散,宜昌彩陶渐渐衰落。近年来,随着宜昌彩陶制作技艺入选市级非遗项目,有越来越多的人士认识到振兴宜昌彩陶的迫切性,身为市级非遗传承人的徐康、侯美玲就是振兴宜昌彩陶的佼佼者。而在西陵区非遗馆开馆授徒并展示彩陶之魅的,正是生于1986的侯美玲,今年上半年,她刚刚入选第十一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这位来自枝江百里洲的姑娘,天生热爱陶艺,2011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后,在宜昌创办小土豆陶艺工作室,致力于陶艺传承。近十年来,她与宜昌市各幼儿园、小学、初中、大专院校开展陶艺课程合作,将陶艺教学做得风生水起。2022年3月,她拜宜昌彩陶制作技艺传承人杜建国先生为师,从事恢复宜昌彩陶釉色、造型及制作相关工作。“作为宜昌彩陶的传承人,我们既要守住传统技艺,也要在制作产品时顾及到年轻人的欣赏眼光。”侯美玲告诉记者。
当天的研学活动,最接地气的当是吴傅记回味萝卜馆,几位老师通过现场制作,让小朋友们了解吴氏鲜食泡菜制作的技巧及注意事项。通过讲解和制作,让同学们实践体验动手制作泡菜。在制作现场,西陵区文化馆馆长张甦娅告诉记者,与一般闭坛制作泡菜不同,流传于宜昌的吴氏鲜食泡菜制作技艺是结合不封盖、保持通风腌制和封盖、密封发酵的情况下腌制蔬菜、保持蔬菜新鲜、用于鲜食的一种传统泡菜制作技艺。“兴山吴氏家族在清代就开始制作泡菜,并在集镇上售卖。之后,随传承人迁徙宜昌,吴氏鲜食泡菜也走进宜昌城区。”张甦娅说。
吴氏鲜食泡菜以萝卜、白菜、藠头、蕨菜为主用原料,以黄花、藕、蒜、芋、莴苣、花椒、木姜子、藠头、椿芽为次用原料,以生姜、大蒜、八角、桂皮、香叶、花椒、辣椒、紫苏、木姜子、野山椒为辅料,经历二次日内通风腌制发酵和15日封坛腌制发酵的工艺过程。其基本流程包括选料、清洗、切分、初次盐渍、清洗、沥水、二次盐渍、清洗、沥水、辅料加工、调味料制作、抺料、封坛13道基本工序。以这种方法制成的萝卜皮泡菜微酸、脆爽、微辣,入口还有淡淡的甜味,回味绵长,堪称一绝。
本期打卡地:西陵区非遗馆暨创客空间(双创中心内)
非遗项目:宜昌彩陶
吴氏鲜食泡菜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