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郑岚 通讯员张鹏
“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脱贫后仍然没有忘记我们。今年,我通过‘万元增收’行动参加了村里的茶叶生产加工公益性岗位,工资现在拿了8000多元,家里收入已经到了2万多元,年底搞到3万没问题。”小雪将至,家住宜昌宜都栗树垴村五组村民的沈长权高兴得合不拢嘴。
今年初,宜昌市印发《宜昌市脱贫人口万元增收行动方案(2023-2025)》,围绕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大力推进“万元增收”行动,力争通过两至三年努力,促进全市低收入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全部“超万元”目标,促进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截至11月中旬,全市2.5万户5.95万名纯收入在10000元以下的脱贫群众,通过产业帮扶、稳岗就业、市场主体带动以及兜底保障等措施,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强化开发式帮扶,实现2.2万户5.37万人纯收入超“万元”目标。
精准“定位”
找准群众需求
宜昌市乡村振兴局局长袁正泉同志介绍,全市推进脱贫人口“万元增收”行动中,按照“一户一摸底、一户一画像、一户一施策、一户一销号、一户一台账”要求,主要通过产业帮扶、稳岗就业、市场主体带动以及兜底保障等措施,着力激发脱贫低收入群众内生动力,强化开发式帮扶措施,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月份以来,宜昌市以2022年度收入状况为依据,以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的有劳动能力的脱贫群众为重点对象,先后对全市农村群众开展排查203.5万多人,实地摸清基本情况,全市最终纳入“万元增收”行动重点扶持对象2.5万户5.95万人,并在各地村委会阵地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40.9万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全部超过“万元”目标。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重点帮扶对象实行“一户一画像”,如实记录家庭基本情况和家庭收入情况,实行动态管理。截至目前,全市以户为单位共“画像”2.5万户,实现全覆盖。在市级层面常态化开展信息真实性准确性监测,聘请第三方开展数据抽样核查,确保数据记录准确性、真实性。
精准“补血”
选好帮扶手段
7月21日,全市促进脱贫人口增收推进现场会在当阳召开,与会人员实地调研当阳通过发展鱼腥草产业促增收情况。在当阳市两河镇,通过逐户分析研判脱贫群众家庭增收方向,确立以鱼腥草产业为主的增收措施,吸纳77个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组建产业联盟,推行“托管”模式,带动全镇633户脱贫群众稳定增收,预计2023年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宜昌市对纳入“万元增收”行动的对象逐一进行研判,开展一户一策“套餐式”精准帮扶,分年度分阶段制定到户增收计划,完善增收帮扶方案。全市各地结合实际先后落实产业帮扶、务工就业、兜底保障等各类帮扶措施6万条以上。
将就业和产业帮扶增收作为重点,先后帮扶1.39万户发展特色产业增强持续增收“造血功能”。结合市场需求开展电焊、建筑、家政、电商、厨师、社工、护理等培训帮扶0.92万户实现稳岗就业增收。
全市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推进脱贫低收入人口持续稳定增收。枝江市引进中化农业MAP模式,将农户发展水稻产业嵌在产业链上,把农民、销售商、农资供应商联系结合起来,通过流转土地、提供全程技术,采取农民自愿加入的方式,实现集约化生产模式,确保优质品种和种植质量,每亩土地帮助农民增收280多元。秭归县着力培育柑橘主导产业增收,深耕产业链惠及群众,共解决就业10.5万人,实现人均务工收入1.5万元,涌现出12个柑橘产业“亿元村”。宜都市聚焦稳岗就业,采取公益岗位兜底一批、就近市场主体稳岗安置一批、项目建设施工联带一批、灵活务工拓岗消化一批、搭建桥梁外出务工转移一批等“五个一批”模式,帮助脱贫劳动力实现务工就业8360余人。兴山县应对当地市场需求,依托职业院校举办切合农民需求的电工、焊工等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共培训160人,其中137人取得特种作业资格证书,月薪增加2000元以上……
精准“培植”
发挥持续效应
对“万元增收”帮扶对象实行全生命周期、全流程化管理,从纳入增收对象之日起直至达到户均万元目标,逐户建立“万元增收”台账,实行“销号”管理。
对每户“万元增收”对象进行跟踪帮扶,由镇村干部、驻村帮扶干部或帮扶单位干部担任帮扶责任人,做到“不增收不脱钩”。截至目前,全市纳入“万元增收”结对帮扶干部2.5万名,每户实现“一对一”结对帮扶全覆盖。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助增收,消费帮扶农村脱贫地区销售农副产品1.9亿元,深入推进以1000家机关联村、1000家企业帮村、1000名金融村官活村、1000家合作社兴村、1000场文化活动润村为主要内容的“五千”行动,以点带面推动联农带农、庭院经济和县乡村三级劳务体系加快发展,助推低收入户实现持续“万元增收”。
坚持榜样引领,讲好“万元增收”的“一户一故事”,开办“我的村庄我做主”宣传专栏,举办“幸福课堂”“乡村讲堂”等活动,开展全市“最美乡村振兴带头人”选树,让“万元增收”的先进典型户现身说法,打造新时代农村脱贫致富先进典型,不断激发农村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
围绕共同缔造推进脱贫群众“万元增收”,宜昌市还积极推广“尾笔村积分制管理”“磁铁支部弭水桥”等经验,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增强自我发展意识。结合“大调研”活动,组织党员干部下沉调研,以“乡村夜话”“板凳课堂”“巡回法庭”等形式,深入开展“干部下屋场”“帮扶进家门”等走访活动,着力化解基层矛盾,不断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为“万元增收”行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数说乡村振兴·
“真金白银”续力生态产业发展助增收,2023年以来,宜昌市先后谋划实施绿色产业发展项目1669个,总投资17.5亿元,占已实施乡村振兴项目规模的51%,主要涉及茶叶、柑橘、蔬菜、道地药材等产业项目。
“多轮驱动”做大做强农民群众“增收引擎”。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乡村振兴“就业帮扶车间”及帮扶龙头企业139个,帮助解决农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3.2万人,人均增收超过2000元。全市共引进和培育农村新型市场主体以及合作社1.2万家,其中专业合作社0.8万多家,带动10多万农户稳定增收。全市共建设易地搬迁安置点664个,近三年来先后谋划产业发展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投资1.3亿元,实现有劳动能力就业1.7万人,实现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搬迁群众家庭稳定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