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0日

在非遗小巷中体味屈子风韵

屈原故里非遗小巷里的“屈原文化会客厅”。冯汉斌 摄

记者冯汉斌 通讯员邓宏颖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11月9日上午,虽然秋雨绵绵,今年已68岁的屈原扮演者、端午习俗传承人王群海仍按时来到屈原故里非遗小巷里的“屈原文化会客室”上班,为客人们即兴朗诵屈原诗篇。其声情并茂的姿态、抑扬顿挫的语调、现场发挥的急智,深受观众喜欢,被誉为屈原故里非遗小巷的一张文化名片。

作为一名拥有多年扮演“屈原”经验的“老戏骨”,20多年来,王群海孜孜不倦地学屈原、讲屈原、演屈原,扮演屈原表演达五千多场次,可谓名副其实地将自己“变成”了屈原。为了演好屈原,王群海不仅通读了屈原的25篇作品,而且通篇背诵默写了《离骚》《橘颂》《山鬼》等名篇。在不断的诵读与书写中,他每天都会穿越时空,与两千多年前的屈原作精神上的对话,乃至在心灵上与屈原难舍难分,“平时的演出,我一旦穿上楚国的衣服,就自然地将自己看作是屈原的形象代言人,要在公众场合注重自己的仪态和言行,不能有丝毫马虎。”王群海告诉记者。

屈原故里非遗小巷原属秭归县文化馆主体大楼旁的一条居民小巷,由22间常年闲置的仓库门面房组成。2020年10月,秭归县文化馆投资170多万元,对小巷进行统一风格的改造、包装和建设,并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组织专家评审筛选,传承人合同制免费入驻,引进县内22项特色价值明显、发展前景广阔、开发利用快捷的非遗传统技艺类项目免费入驻。

2021年1月,小巷正式建成开市,巷内30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70余件非遗传统技艺类手工制品通过现场展览展示、文创研发销售、沉浸式体验等活态传承形式,面向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实现了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建成了一条独具秭归非遗特色的屈原故里非遗小巷,涵盖了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三闾刺绣、峡江皮雕、峡江草编、古法酿酒、传统制艾等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小巷开市后,迅速成为宜昌、秭归市民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并成为省级特色非遗街区。“为了让非遗小巷热闹起来,我们每月定期在非遗小巷举办文化旅游推介展示和沉浸式体验活动,先后引进和邀请近百名网红主播轮流为小巷的非遗产品带货直播。”秭归县文化馆馆长梅俊明说。

虽然室外是秋雨秋风,但在屈艾灸法馆和传统制艾馆,弥漫着的,是浓浓的艾草香气。馆内架子上摆放着许多艾柱、艾条、艾香、艾绒被、艾枕等,该项目的市级非遗传承人宋发龙介绍说,传统制艾工艺步骤可是有讲究的,每年端午前后,就会进山采艾,晾晒阴干至八九成,陈放储藏三年以上,制作艾绒时首先将陈艾中的杂质分拣出来,再放到特制的石臼中用木槌捣碎,再用石辗辗压至棉絮状,经过滚筛、圆筛、平筛去灰除渣,用桑纸卷成艾条或做成其他艾绒制品。“这和市面上用机器高温粉碎出来的艾绒差别可大着呢,中医原理讲究金能克木,商业化的金属机器会使艾绒药性大大流失,而我们传统的制艾工艺才能使艾草的功效得到最大发挥。”目前,他们已研发生产艾灸制品、艾草熏香、艾茶、艾绒等产品30多个品种。

在峡江皮雕馆,既有款式各异的男女时尚皮包,也有皮雕的皮带、表带、装饰画、装饰品、生活用品等,这些都是峡江皮雕传承人朱富康纯手工制作的。朱富康有一个绝技,只要大家喜欢的,他都能够画出来,然后用旋转刻刀和印花工具雕刻个性化、唯一性的皮雕用品。雕刻过程讲究雕工精细、刀法准而灵动,先刻线,再敲纹,然后写上彩色染料,最后制作阶段把皮雕版拼接缝合起来,一针一线都不能歪斜。一件皮雕作品完成,全是纯手工工艺。

三闾刺绣是市级非遗项目,名字显然是从三闾大夫屈原身上汲取的灵感,因为这个原因,在小巷打卡的游客总要在三闾刺绣馆驻足良久。三闾刺绣主要分为绣花、课花、斗花、掇花四大类,刺绣图案世代相传,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夸张,构图大胆取舍、脱形写神,呈现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近几年国潮风盛,三闾刺绣传承人也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师团队,80后、90后年轻绣娘的加入,使得三闾刺绣开始创新发展,并推出一系列国潮风产品。

本期打卡地:屈原故里非遗小巷(省级特色非遗街区)。

非遗项目:端午制艾、屈原传说、三闾刺绣、峡江皮雕等。

--> 2023-11-20 8 8 三峡晚报 content_252320.html 1 在非遗小巷中体味屈子风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