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泽牧
“节目里怎么播出孩子殴打老师?”向欣(化名)关掉电视,对看得入迷的孩子严肃地说:“换台!这是垃圾节目!”
“脏话说起来不重样,这些直播,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向欣告诉记者。
游戏节目播出“殴打老师”
11月15日晚8时许,家住伍家岗区的向欣正在微信上与闺蜜聊天,7岁的孩子在看电视。
正聊着天的向欣,耳边冷不丁传来一个声音“同学们,我们一起打老师吧,这样就不用上学啦!”向女士抬头一看,顿时被惊到了,电视里,一群真人扮演的小学生端坐桌前,接受“班长”的教唆。台上的“班主任”则笑眯眯地说:“快来打我吧,这样我也不用上班啦。”
画面右上角,有一行小字,“纯属娱乐,请勿模仿”。
向欣当即从孩子手中拿过遥控器,关掉电视,神情严肃地说:“这些都是不对的。”孩子满不在乎地吃着水果:“又不是真的,纯搞笑的。”
当晚,向欣在亲属群分享了这件事,结果引来亲友相继吐槽:“还有真人扮鬼,大晚上吓死人。”“一个游戏主播,满口脏话,太不像话了!”
遇到这件事的不止向欣一人,李杰(化名)也遇到这样的苦恼。“孩子沉迷游戏解说,学不到什么知识,尽模仿主播的口头禅了,什么我K、显眼包、你妈VS你爹等等。”李杰说。
“孩子才读小学一年级,正处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时刻,看这些乌七八糟的节目,影响未来的成长。”向欣十分气愤。
记者实测:
主播称“用武力解决问题”
11月17日,记者打开电视,按照向欣的介绍,点开电视自带的小电视软件。
进入以后,满屏呈现各种节目,如“吃得苦中苦,方为狗上狗”“极限反转,杰克追警察”“如果鬼真的存在”等一系列节目。
根据向欣提供的信息,记者进入其中一款游戏解说,并观看了孩子常看的几个游戏节目。
在一款节目中,主播的口头禅“就是贱啊”“他把你撞倒了还在那里嚣张”“用武力解决问题”“滚!打游戏,别烦我”。记者发现,这些主播在玩游戏或与网友互动时,稍不顺心就会说脏话,甚至用低俗的“荤段子”调侃。
在另外一个关于姓名的节目中,主播用搞笑的语气调侃生僻的名字,如“欧阳jian人”。还有一款栏目,主播评价孩子的作文“爸爸弯了”。
当日,记者准备以部分主播话语粗俗为由,向该网络直播平台的客服人员进行举报。遗憾的是,经过反复拨打,客户热线始终无人接听。
孩子如何规避?
“不止孩子喜欢,大人看了也上瘾。”李杰说,有一次他陪着孩子看,竟然看了一个多小时,“主播解说的还挺有意思,但时不时夹杂的脏话,的确让人不舒服。”李杰十分无奈。
为了不让孩子上瘾,李杰尝试过在应用管理里卸载这个软件,但卸载后,回在原来的位置点击视频后,显示“下载中,请稍等”,视频软件被自动下载后又可以观看了。“这是电视自带的,删不掉。”李杰有些郁闷。
向欣告诉记者,她已经研究出了新方法。“把这款栏目设置为“青少年模式”,孩子点击以后,除非用父母的手机扫码,否则无法再看之前的游戏节目。”向欣说。
“自从我设置青少年模式后,孩子抱怨说‘妈妈,电视最近不好看了’。”向欣笑着说,经过两天磨合,孩子对直播节目不是很感兴趣了。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宜昌市幸福家心理服务中心技术总监黄庆武表示:少年儿童正处在语言学习阶段,喜欢模仿新鲜的语句是天性。“虽然他们可能并不理解说脏话意味着什么,但会让他们在同学面前有‘更多词汇’、‘更时尚’的快感和优越感。”
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帮助孩子筛选节目,“堵不如疏,有些节目可能比较健康,但孩子不爱看,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黄庆武建议,家长应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比如运动、唱歌、跳舞、下棋等爱好,这样可以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正确的价值观上,同时,家长也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管理好自己的观念、语言和行为。通过正向积极的身教引导孩子健康成长。